长寿之魂
说巴寡妇清是长寿之魂,应该有两层含义。一则,从中国养生长寿文化发展的历程看,巴寡妇清是一代医药养生大师,堪称养生鼻祖;二则,对重庆市长寿区而言,巴寡妇清是最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对长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堪称长寿的灵魂。
前一层含义,前面已有充分的论说;后一层含义,还有稍加申说的必要。
女怀清台今安在
女怀清台,是秦始皇为表彰巴寡妇清而修建的纪念性台式建筑,,实为巴寡妇清历史地位的象征,因为,终秦始皇一生,筑台旌表他人德业者,仅此一例。
宋人夏竦《女怀清台铭》曰:
女怀清台,秦所筑也。寡妇清,采丹擅利,以财自卫,始皇客之,为之筑台于巴蜀……客有延想往事,勒铭遗基,思有以戒之也……故摭秦罪,荒址是铭。
明末复社文人金俊明《登女怀清台》曰:
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自卫守能贞。祖龙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礼妇清。
可见,秦始皇为褒扬巴寡妇清而筑的女怀清台,宋代尚存遗址,明代有人登临。然而,女怀清台遗址究竟在哪里,司马迁并未交待,后世也颇有争议,至今却是一个历史悬案。
为了破解这个历史悬案,笔者曾经不揣谫漏,撰写《女怀清台遗址考辨》一文,对这个(史实)问题进行过梳理。
著名作家孙皓晖先生在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专门写到巴寡妇清的故事,书中有“巴蜀寡妇清,咸阳怀清台”之说,在他看来,女怀清台应该在当时秦国的首都咸阳。当然,这种说法乃小说家言,完全不足为据。
女怀清台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成谜。当前,由于没有考古证据的发现,考察女怀清台遗址,只能依靠文献记载。
当前国内学术界较为集中的观点是,女怀清台筑于长寿江南的龙寨山,有众多史料作为支撑。
道光《重庆府志》,是清朝重庆唯一的地方总志,其卷一山川之长寿县载:“《一统志》:怀清台在县南”。
有清一代,雍正、嘉庆各修了一部《四川通志》,均对怀清台有明确记载:“怀清台,《一统志》在(长寿)县西南”。
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俱载:“怀清台,在长寿县南”。
清代学术,素尚严谨,考证精审,成为一时风气。清代官修史志,上至中央《大清一统志》,下至《四川通志》、《重庆府志》,均无一例外地认为,女怀清台在今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南岸,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结论。光绪元年重修《长寿县志》、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更对怀清台的具体方位做了记载:“龙寨山内,旧有石基,周围数丈,相传为怀清台故址云”。
位于长寿江南龙寨山的女怀清台,曾经引起了学术大师郭沫若的关注。1942年秋,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值最艰苦的岁月。郭沫若与卫聚贤一道,乘船专程赴长寿龙寨山怀清台遗址考察,考察结束后,特地找到长寿县政府和当地富商商议,动员筹资修整怀清台。郭沫若、卫聚贤,都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史学与考古兼擅的学术大师,在抗日烽火中专程赴长寿实地考察,提倡修整,足见其对长寿江南龙寨山女怀清遗址重视程度之高
然而,据有关专家考证,长寿江南龙寨山的女怀清台,很可能并非秦始皇修筑的女怀清台原址,而极有可能是后代迁徙而成的新址。
提出这个看法,显然不是想否认关于女怀清台在长寿的事实,而意在强调一个观点:秦始皇为巴寡妇清修筑的女怀清台,铁定在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境内,而绝不可能在其它任何地方。
根据现有史料,女怀清台遗址位于长寿江南龙寨山的说法,起源很晚。目前已知最早记载女怀清台在长寿江南龙寨山的史料,是光绪元年重修《长寿县志》。此后多本《长寿县志》,皆沿袭这个说法。当前,女怀清台位于长寿江南龙寨山之说,就是以此为依据而逐渐成为定论的。
然而,新近发现的史料,在进一步确定女怀清台在长寿境内的同时,却证明最早的女怀清台并不在长寿江南的龙寨山。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载:
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
《玉海》卷十“楚捍关”引《括地志》载:
阳关,今涪州永安县治阳关城也。
引自《括地志》的这两条史料,是目前已知关于女怀清台地址的最早记载。《括地志》是唐太宗时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囊括了唐朝以前大量珍贵的历史地理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实价值。
那么,“阳关”在哪里呢?据《华阳国志校注》作者刘琳教授考证,“阳关”就是今天的长寿黄草峡。其实,早有史实记载,唐朝的永安县治所,就在今天黄草峡附近的长寿河街一带,也就是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的长寿县城。
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是当时和后世很有影响的全国性地方总志,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安县城旧址的记载:
溶溪,水源出县理北,南流县东,又南至废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
溶溪,即今天的龙溪河。县理,即县治,指当时位于龙溪河上的灌滩寺乐温县治。据此,龙溪河长江入口西南二公里之处,即现在的长寿河街一带,就是唐朝的废永安县城。
那么,位于唐朝“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即今长寿河街东北七十里的女怀清台,大致应该在现在什么地方呢?既然,女怀清台是秦始皇为旌表巴寡妇清而建,按照常理,其地址应该首选交通要道,便于人们观瞻。从今天的长寿到陕西西安,唐朝时曾经有一条“天宝荔枝道”,也就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交通要道。事实上,这也是先秦以来长寿一带通往关中的重要道路。据专家考证,今天的长寿龙溪河河谷,正好是这条道路的一段。
细察地图,龙溪河由东北向西南流,最后注入长江。龙溪河河谷由东北而西南的走向,与女怀清台在“永安东北”的方向完全一致。
综合这些因素,按照古代里程1里等于576米计算,位于“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的女怀清台,很可能位于长寿河街东北40公里的龙溪河河谷上,大致相当于今狮子滩到灌滩寺之间的长寿湖一带。
《括地志》与清初以来史籍关于女怀清台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两者所记的女怀清台方位却截然相反,原因安在?
唯一的可能是,女怀清台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过从北向南的位移。众所周知,秦都关中,全国的交通网络自然以关中为圆点向四周辐射。这种交通格局,经过西汉,一直延续到同样定都于关中的唐朝。如果,女怀清台的修筑需要考虑便于供人观瞻的说法成立,则秦始皇筑台的地址必然选择在长寿通往关中的要道上。
可是,从北宋开始,关中不再作为首都,而开封、杭州、北京依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的变化,必然带来交通网络的变化。于是,当年从长寿通往关中的道路,自然让位于长江航道。历史上的长寿县城,也从通往关中的道路上迁移到长江航道旁边。在这种情况下,供人观瞻的女怀清台,完全可能从废弃之地迁移到日渐繁荣的长江大通道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怀清台由北向南位移,但却始终没有离开长寿境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女怀清台归属长寿的史实早已不可动摇。女怀清台,无疑是长寿作为养生科学圣地、中国长寿原乡的象征。
籍贯之争可以休矣
巴寡妇清为战国末期之秦属巴人,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但是,巴寡妇清籍贯具体在何地,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个争议,主要集中在陕西与重庆两地。
在陕西,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巴寡妇清为陕南旬阳人氏。一则旬阳自古属巴文化区,魏晋时期曾称为巴州。巴寡妇清,确系巴人,但并非一定是巴郡人。二则旬阳自古丹砂富集,能够保障巴寡妇清的财富聚集,境内有古代汞矿遗址1000多个,且至今汞矿地质储量占全国17%以上。三则重庆虽然富产丹砂,但距离关中路途遥远,要把大量水银运到关中,难度非同一般,远不如旬阳之近便快捷。
在重庆,巴寡妇清的籍贯则有南川说、涪陵说、酉阳说、彭水说等。
巴寡妇清籍贯的南川说、涪陵说,主要是根据女清台遗址在境内而作出的判断。前面已经考明,女怀清台遗址既不在南川,也不在涪陵,巴寡妇清籍贯之南川说、涪陵说,自然成了无本之木。巴寡妇清籍贯的酉阳说,主要根据是境内历史以来盛产丹砂。巴寡妇清籍贯的彭水说,除了境内盛产丹砂外,原名为“寡妇台”的“巴巴台”遗址是其立论依据,且还有不知来源的众多青姓人家,当地人怀疑是巴寡妇清的后裔。
其实,关于巴寡妇清籍贯的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更没有考古证据。要肯定地说巴寡妇清是哪里人,都没有科学依据。
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怀清台于今长寿境内,一定是基于某种原因,绝不会是随意而为。按照中国历代王朝表彰杰出人物,往往于其老家建立纪念性建筑物(如牌坊、墓园等)的传统,则女怀清台遗址所在地,极有可能是巴寡妇清的籍贯。按照常理,这应当是秦始皇筑女怀清台于长寿境内的原因所在。古今主流的观点,把巴寡妇清籍贯归属于今重庆市长寿区,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推理。
有人对巴寡妇清是重庆长寿人氏的结论提出质疑,理由是长寿非丹砂产地,巴寡妇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有无丹砂绝非籍贯依据。巴寡妇清因经营丹砂名显天下,并不需要巴寡妇清的老家必须盛产丹砂。二则,长寿并非不产丹砂。根据现代地质矿物学的研究,我国先秦时期主要从河床中淘取丹砂。“丹”字的构成,就是一个打井淘沙的象形字。《山海经》记载的众多丹砂产地,好多处都产于水中。事实上,长江两岸河床早为丹砂产地。长寿境内的长江两岸,由于黄草山阻拦而江水转向,故河床历来很宽,江南则更宽,素有河沙坝之称,正好是淘采丹砂的极好之地。长寿河街附近有丹崖、丹池、炼丹台,说明长寿产丹历史悠久。据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三载:“怀清台故址,隔江即丹崖,想当日丹穴距此不远也。宋徐神翁炼丹于北贞观,正以丹穴在此。”可见,以有无丹砂为由,质疑长寿是巴寡妇清的籍贯归属,理由显得很不充分。
巴寡妇清的籍贯归属理当是今重庆市长寿区。除非,有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能够推翻这个结论。
向壁虚构的寿星神话
重庆市长寿区这个名字,是一笔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元末明玉珍大夏天统元年(1363年)从乐昌县(旧说乐温县)更名至今,已经得名650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寿是目前全国唯一以“长寿”二字命名的区县级行政区。
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是,长寿得名而同名者皆废。湖北钟祥,自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置长寿县,唐宋因之,存续时间长达826年,明洪武九年(1376)废止,显系让名于长寿。黑龙江延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置长寿县,民国初年,因与当时的四川省长寿县重名而改名。
关于长寿得名的历史原因,流传最广的是文星拜寿星的故事。这则故事的梗概如下:
明初洪武年间,状元及第的宰相戴渠亨,巡访路过今长寿区新市镇河石井,突遇滂沱大雨,便在路边酒店躲避歇息。忽见一九旬老翁,来店沽酒,自称是给爷爷做寿。戴渠亨听后,大为惊奇,正欲细问,又见半百男子送伞来到老翁面前,口称爷爷。片刻,又有一儿童跑来,称送伞者为爷爷。戴渠亨再也按捺不住,于是亲赴老寿星家祝寿。主人察言观色,深感来人谈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宝,请其题词留念。戴渠亨亦不推诿,接过笔来,写下“花眼偶文”四个大字。主人不解,向他请教,戴渠亨便分别以四个字为句首,写下四句诗:“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偶遇风雨阻,文星拜寿星”。右下方落款为“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主人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当朝宰相,又是皇帝老师,不由肃然起敬。戴渠亨回到京城奏明天子,于是遂改乐温县为长寿县。
然翻检史籍,比勘分析,发现戴渠亨文星拜寿之说,疑点不少,实难为据。
一则,起源不清且出世太晚。按理,此事当早已流传。然明清两代,正史、方志均无记载,直至解放初期尚无此说。据史志专家查证,此说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长江轮船之广播宣传,经加工润色,流传至今,其始作俑者乃重庆市外事部门之宣传人员,问其依据,未能实指。
二则,戴渠亨其人史无记载。传说戴为明朝洪武(1368—1398)初年宰相,且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的背景。据《明史·本纪》,洪武十年前宰相先后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诸人,整个《明史》均不见戴渠亨其人的影子。
三则,“花眼偶文”之祝寿诗文理不通。首先押韵不协。第二句“眼观七代孙”之“孙”与第四句“文星拜寿星”之“星”,按现代汉语可以通押,但按当时作诗必守之《平水韵》,“孙”在上平13元部,“星”在下平9青部,韵部不同,不能通押。其次格律失范。第二句“眼观七代孙”与第三句“偶遇风雨阻”,平仄要求应为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而“偶遇风雨阻”格式为仄仄平仄仄,既失粘缀,又犯孤平(一句只一个平声),均为诗法大忌。旧时文人,写作均受严格训练,官居宰相之“文星”,必为饱学之士,作诗断不至此。
四则,自称“文星”情理不合。祝寿诗末句“文星拜寿星”之“文星”二字值得斟酌。盖中国文化,素以谦逊自抑为美德。而此祝寿诗的作者,却大言不惭称自己为“文星”,毫无谦抑之德,实在有违常理。
这个传说,至今民间盛传不衰。但是,由于缺乏史实根据,又不符合历史文化常识,这则故事经不起推敲,用于解说长寿得名的原因,常常显得底气不足。
巴寡妇清是长寿的魂
随着巴寡妇清史实的清晰化,巴寡妇清的历史地位和利用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于重庆市长寿区而言,巴寡妇清无疑是个了不起的灵魂人物。巴寡妇清是长寿的骄傲,是长寿人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
也许,是应验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老话。巴寡妇清与长寿区的联系,除了养生长寿文化之外,还涉及到工业文明。长寿历来是国内有影响的化工基地,随着重钢迁建搬长寿,又成为国内重要的冶金基地。巴寡妇清经营的丹砂产业,恰恰是化工和冶金的起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巴寡妇清不愧为长寿工业的远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寿得名的原因,与巴寡妇清存有某种历史渊源的内在关联。简言之,巴寡妇清是长寿之名的真正赐予者。
关于长寿得名的原因,康熙53年《长寿县志》引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云:“县有长寿山,以人多寿考,故名”。光绪和民国《长寿县志》,均从此说。按照这种说法,长寿得名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当地“人多寿考”。
文星拜寿星的传说,固然不可作为历史依据,但却是“人多寿考”历史事实的折射。
多年以来,长寿人谈起长寿,既感到自豪,又略带遗憾。自豪的是长寿之名,遗憾的是得名时间太短,不足以说明长寿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有人追问,为何“人多寿考”,则往往没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解答。
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恐怕与长期以来对巴寡妇清缺乏研究有关政策。
世之言长寿得名者,每止于人多寿考的记载,文星拜寿的传说,而未与巴寡妇清建立联系。世之言巴寡妇清者,多称颂其为中国最早的女实业家,而忽略其乃经营长寿药、怀抱长生术的养生家。囿于此,人们对长寿的养生长寿文化,既无以探知其源远流长的脉络,更无法揭示其深厚博大的底蕴。
有专家分析,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其名字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巴寡妇清。
长寿何以“有长寿山”?何以“人多寿考”?简单地用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物产丰饶等理由去解释,恐难服人。如果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一个地域杰出人物的示范效应来考察,这与长寿产生了巴寡妇清这样杰出的养生大师和源源不断的养生药物供给,悠久的养生传统,突出的养生成就,浓烈的养生文化氛围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巴寡妇清及其家族历史面目的日渐清晰,我们恍然发现,这座天下唯一名叫长寿的城市,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是重庆这个中华养生长寿圣地的核心区,巴寡妇清的出现,恰好是长寿曾经作为中华长寿圣地核心区域的标志。
不可否认,巴寡妇清及其家族在长寿经营的养生长寿产业,为长寿这片热土留下了宝贵的养生长寿文化传统。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还在《东坡志林》中盛赞涪陵丹砂。事实上,今天的长寿,历史上长期归涪陵管辖,可见,长寿盛产丹砂的历史源远而流长。
医药养生长寿文化在长寿的传承,还孕育了众多的长寿老人。
出生于长寿的著名理学家谯定,生活于两宋之际,是一位高寿的智者。据南宋诗人陆放翁记载,谯定高寿达120多岁。明朝大学问家杨慎曾经称赞他“年百廿岁,有婴孺姿”。
而今,在重庆市长寿区的城市中心区,有一个宽广的寿星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尊高大的寿星老人雕像,象征着这个地方“人多寿考”的历史和现实。
长寿因为“人多寿考”而得名。如果说,长寿文化是长寿的魂,那么,巴寡妇清就是长寿文化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