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巴渝灵壤

八、巴渝灵壤

八、巴渝灵壤

巴渝灵壤

丹砂、巫医,成就了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既带来商业的成功,也获得社会地位。这种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在巴寡妇清身上呢?

巴山渝水的孕育之功

固然,时代造就了巴寡妇清。巴寡妇清所处的时代,有两大特征。一是列国之间连年征战不断;二是渴望长寿形成社会风气。丹砂医治战争创伤的奇特功效和养生长寿的独特功效与当时战争背景、养生文化转型背景的重合,产生了巨大社会需求,成为紧俏物资,为丹砂暴富提供了绝好商机。。

固然,国家扶持成就了巴寡妇清。秦始皇陵地宫水银源于巴寡妇清提供的丹砂,对巴寡妇清是最大的品牌提升。秦始皇礼遇巴寡妇清,是对巴寡妇清丹砂帝国的最大支持。从巴寡妇清“擅其利数世”的史实看,巴寡妇清之前,其家族经营的丹砂就已经得到大秦帝国的扶持。

时代为什么偏私巴寡妇清?秦始皇为什么扶持巴寡妇清?答案很简单:巴寡妇清拥有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

那么,巴寡妇清为什么拥有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呢?

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滋生发展,都离不开特有的土壤。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医药技术,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的产生和盛行,一定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

为了寻找巴寡妇清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的来历,探寻中国养生长寿文化的奥秘,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巴寡妇清的出生地——秦朝的巴郡,今天的重庆。

于是,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了位于长江三峡的大巫山地区。

神秘的大巫山

说到巫山,人们首先会想到雄伟壮美的三峡风光,神奇美丽的巫山神女,神秘浪漫的巫山云雨,当然,也会想到代表人类起源的巫人猿人,辉煌灿烂的大溪文化。

然而,巫山的神圣和魅力,还远远不止这些。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忽略了巫山的另外一个身份。

巫山,是中华民族的长寿神山。因为,上古时期,古老先民关于养生长寿的医药知识,就是从这里孕育繁衍并传播开来的。

巫山,又叫灵山和丹山,这些名字,揭示出古代三峡地区,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长寿圣地。

巫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受到人们误解的问题,人们习惯于把她同宗教迷信相联系。其实,从全世界范围看,巫是早期人类的知识阶层,既是人类童年时代先进科技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人类从蒙昧时代跨入文明社会的引领者。

巫山的巫者,应当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在男曰觋,在女则巫。”看来,“以舞事神”,护佑生灵,就是巫师们最常见的职业特征。

巫,并非只是神职人员,而应当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职业。在人类童年时代,他们从事着多方面的文化活动,概言之,有卜筮、祭祀、书史、星历、医药、教育等,他们以自己的艰辛劳动,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

当然,对于巫的身份,还不能简单说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化人。人类早期往往政教合一,巫,常常就是部落首领。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巫是女性。由此可见,三峡地区的巫,就是部落女首领,说明巫诞生的那个时代,巫山一带恰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从巫的职业特点看,掌管医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早期人类认为,人的一切疾病都来自鬼神作祟,所以驱鬼服药是巫师必用的手段,这样便大量创造和传播了医药知识。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经常巫医并称,甚至直接把医生称作巫的原因。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看,曾经经历了先巫后医,巫医合一,医从巫出,巫医分列的过程。从现有史料记载看,直到西周的时候,医才正式脱离巫而独立存在。

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巫山作为中国医药神山的真面目。这座因巫而得名的山,曾经群巫聚集,医药发达,无疑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样一段记载:

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这里所说的灵山,据专家考证,就是今天的巫山。当年的巫山,十巫汇聚,可见巫医之众;百药俱在,可见药品之多。

从炎帝到巫咸

人类起源于巴渝地区(大三峡地区),早已形成了以盐丹酒为基石、以养生长寿为特色的巫医文化。

说到巫山的长寿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华始祖炎帝。炎帝,号神农氏。与大巫山毗邻的神农架,因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神农氏炎帝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架及三峡地区之所以有神农氏许多遗迹和搭架采百药的传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山林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于是,大巫山地区成为中国养生长寿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可见,巴寡妇清之生长地巴渝地区中医药起源甚早。

巫山地区医药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神医——巫咸。

也许,巫咸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部落的称号,或者是这个部落历代首领共用的名号。传说她曾经给黄帝、炎帝主持过占卜祭祀活动,《太平御览》引《世本》记载:“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说明巫咸曾经凭借高超的医药技术为唐尧治病。

不死之药发源地

然而,医无药不立。不管多么高明的医术,都离不开疗效显著的药物作为支撑。

那么,巫山地区的众多巫医,到底是依靠什么药物而在中国医药史上享有盛誉呢?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帝药八斋”,东晋郭璞注为“天帝神仙药在此也”。

《山海经·海内西经》则有这样的记载: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穴契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这个记载讲述的事情是,开明氏为帝的古蜀国东部,有一些分别叫做“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的巫医,郭璞认为他们“皆神医也”, 拿着不死之药去救一个名叫“穴契窳(yǔ)”的天神。

由此看来,“天帝神仙药”和群巫所操的“不死之药”,应该是巫山的镇山之宝。

那么,这种最能代表巫山医药水平的神秘药物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巴寡妇清经营的丹砂。

对此,东晋医药家葛洪的话可作注解。他说:“夫金丹之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故能令人长生,神仙独见此理矣。”

也许人们会问,难道中国历史上关于养生长寿知识的探索,只有巫山地区吗?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去看三峡地区在中国养生长寿文化史上的地位呢?

中国早期养生长寿文化的起源,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第一个是昆仑神山。被誉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最有权威的神是西王母,掌管着不死之药。第二个是蓬莱三岛。主是东海上的三座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第三个就是巫山地区。主要以不死之药丹砂和医术高明的众多巫医闻名。

从这三个地带的情况看,昆仑神山和蓬莱三岛都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只有巫山地区的养生长寿文化,强调依靠药物和医术来实现健康长寿,具有很强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很多人看来,今天的三峡地区是一个相对偏僻闭塞,交通很不便利的地方,为什么在上古时期却是一个医药水平如此发达的地区呢?这到底是传说中的神话,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

从整个世界巫医起源的情况看,巫医最早出现的地方,一定是早期人类的起源地。巫山地区养生长寿文化的发达,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巫山地区自古有独特的盐丹资源,为人类文明起源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从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再到周秦时期的巴楚文化,说明三峡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这里的人类对健康长寿的探索,自然会比其它早得多。

巫医文化三块基石

从早期的巫医合一到后来的巫医分立,三峡地区发达的巫医文化,都离不开盐卤,丹砂,白酒,这是三峡地区作为中国养生长寿文化的三块基石。

盐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基础物质。人类早期文明,非盐不兴,这是一条铁定规律。上古时期,以巫溪宝源山盐泉为中心的大宁河流域,是南方的主要产盐区,后来扩展到整个峡江地区和巴蜀全境。南方巴楚文明的强盛,根植于巫山大宁河流域的盐泉。

古代巴渝地区,往往盐丹并提,形成所谓盐丹文化。事实上,古代巴人聚集区皆产丹砂,核心区域为峡江和渝东南地区。从巴寡妇清经营丹砂的巨大成功看,重庆当时无疑是中国最大的丹砂产地。

酒既是食品,更能药用。巫医的一个源头正是酒。医,繁写本作“醫”,《汉书·食货志》谓,“酒,百药之长”。可见,酒与医药有内在联系。商周到唐宋,峡江地区盛产“清酒”、“巴乡清”、“曲米春”等名酒。明末清初之际,重庆人因战乱逃离家乡,白酒技术向西南转移,遂演成后来川南黔北的中国名酒金三角地带。

显而易见,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与人类文明的结合,成就了三峡地区早期人类养生长寿文化曾经的辉煌。

养生长寿文化西移

虽然,以巫山为中心的三峡地区,曾经是中国早期的养生长寿文化圣地,然而,到了巴寡妇清所处的战国时代,巴渝地区的养生长寿文化却从巫山溯江西移。

聚居三峡地区时间最久、人口最多的巴人,其起源与三峡地区的盐丹巫医文化有很深的渊源。

大约商周之际,巴人开始崛起在大三峡这个舞台上。然而,巴人的起源,应该比这个时间早得多。

史载巴人的先祖伏羲,又称太皞。《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咸鸟”即是“盐鸟”,说明巴人起源与盐卤有关。

巴族始祖廪君,起源于长阳武落钟离山的 “赤穴”,这个赤穴就是丹穴,说明巴人靠采丹起家。《世本》明确说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又揭示出巴人与盐卤和巫医的渊源。

西周春秋时期,巴人凭借盐丹和巫医,在三峡地区站稳了脚跟。然而,继承盐丹巫医文化传统的除了巴人,还有居于三峡东边的楚人。

进入战国,崛起的楚国与巴国争夺盐丹资源,战争不断,双方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拉锯战。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中,巴人的活动中心开始从三峡地区溯江而上,逐渐转移到以今天的重庆为中心。于是,盐丹开采的重点也随之西移到三峡与重庆的长江沿线和今天重庆东南的武陵山脉。

巴楚之争,还带来了巴楚之间的文化融合,以至战国中后期,今天重庆东部地区的居民呈现出“半巴半楚”的结构。

战国时期巴人从三峡地区西迁和巴楚文化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三峡地区盐丹巫医文化的扩散,从此,早期形成于三峡地区的养生长寿文化圣地,迅速扩大到今天的重庆东部、东南部一带。

重庆,原来是中国养生长寿文化滋养化育的神圣之地。

出生于战国中后期的巴寡妇清,就生活在这样一片巫医氛围浓厚的大山大水之中,难怪,她拥有当时全国最多的不死之药,掌握着不为常人知晓的长生之术。

民风铸就人格基石

巴寡妇清被秦皇岛视为“贞妇”,这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称号。巴寡妇清的人格魅力,根植于深厚的巴渝文化土壤。

巴渝地区,民风淳朴,尚勇尚武,生息繁衍于此的历代先民,特别能吃苦耐劳,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这为巴寡妇清的成功奠定了人格基石。

纵观巴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我们就可以对巴渝地区的文化风格有更清晰的认识。

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参战的巴人军队冲锋陷阵,歌舞凌殷,号称巴师勇锐。

生活在嘉陵江上游的板楯蛮,为秦国除虎患,助刘邦定关中,其流行的巴渝舞(武舞),演变为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和武当山的道家武术。

战国时期巴国内乱,国君遭受胁迫。巴蔓子将军曾向楚国国君求援,内乱平息之后,以自刎谢罪。

东汉末年,严颜担任巴郡太守。刘备进攻江州,严颜战败被俘,张飞对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

宋蒙钓鱼城之战,延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甚至打扰了蒙古进军欧洲的进程。

秦良玉,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曾率“白杆兵”参加平乱、讨逆诸役。

巴渝地区特有的民风,对巴寡妇清的人格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巴寡妇清成就自我的精神支撑。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司马迁对巴寡妇清的赞叹,正是巴寡妇清人格魅力的注脚。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