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六、丹药之谜

六、丹药之谜

六、丹药之谜

丹药之谜

秦始皇对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用特别优惠的政策加以扶持,可谓用心良苦,这在当时似乎显得过分特殊。这种超出常理的举动,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怀疑,秦始皇垂青巴寡妇清的背后,是不是有着某种隐情,或者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企图呢?。

细心的专家很快把目光聚集在丹砂的功用上。也许,丹砂的功用,正是揭开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关系真相的关键。

丹砂用途何其广

那么,丹砂到底是什么神秘之物呢?又有什么特别的用途呢?

专家考证,秦始皇陵地宫使用大量水银的主要意图,在于防止遗体腐烂和入墓盗窃。然而,这只不过是丹砂用途的一个方面。

丹砂炼制成水银,作为防腐材料用于墓穴,并非秦始皇的发明,已经由来已久。春秋的时候,齐桓公葬于临淄的牛山上,陵墓里面就有水银池;吴王阖庐死后,葬于苏州的虎丘,墓地“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极为高贵庄重的表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墓葬文化。直到宋代,皇帝例锡水银为大臣墓葬仍为一种礼制,带有很强的褒奖性质。

不过,丹砂一个更加广泛的用途是作为颜料。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范子·计然》中有“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国宝”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用丹砂作为书写材料。秦汉之际,丹砂作为颜料的应用更加广泛,技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织品中,有不少花纹就是用丹砂绘制而成的,虽然埋葬时间长达两千多年,但色泽依然鲜艳无比。

然而,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丹砂最大的价值却是药用。

《周礼•天官·冢宰篇》提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解,所谓五毒之药,其中之一就是丹砂,说明至迟到西周,就已经将丹砂入药了。丹砂治疗外伤的功能,在战国时代具有特殊用途,即有利于战争创作的治疗,能够极大地提高战争力的修复速度和水平,可以视为重要的军事物资。

关于丹砂药用价值的权威记载,最早的要数《神农本草经》了。《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这部中药圣典历来被医家奉为经典中的经典。该书收录药物一共365种,其中上品药120种,书中排名第一位的中药正好就是丹砂。由此可见,丹砂在中国古代药学中的地位,确实称得上首屈一指,独占鳌头。

不仅如此,《神农本草经》还对丹砂的医药用途作了记载:

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

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丹砂的药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神农本草经》关于丹砂的记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现代药学技术的研究表明,丹砂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中药。一方面,丹砂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可以用于心神不宁,心悸,惊风,失眠,癫痫等症。另一方面,丹砂对皮肤细菌和寄生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以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专家的解读,无疑会帮助我们了解丹砂的药用价值。不过,心中的疑问还是没有解开。难道,就凭丹砂的这些药用价值,秦始皇就会对丹砂情有独钟?

灵丹演绎不老神话

随着专家们对丹砂药用价值的探讨,人们注意到一个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现象:服食丹药。

服食丹药,以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普遍了,以后延续到秦汉直到明清。服食者往往不是一般民众,而是社会的上层人士,特别是皇族和大臣。历史上,皇帝因为服食丹砂过量中毒而亡的,大有人在。如东晋的哀帝司马丕,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明朝的世宗朱厚熜、代宗朱祁钰、光宗朱常洛,还有清朝的雍正。

显而易见,服食丹药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南朝时的医药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注》中讲到丹砂时说,“仙方炼饵,最为长生之宝”。隋时的苏元朗在《青霞子》一书更是明确宣称,“欲长生久视,保命安神,须饵丹砂”。

原来,丹砂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十分流行肯颇具诱惑力的代名词:不死之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就是说的丹砂具有长生不老功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神奇的地理书,书中有大量关于丹砂的记载。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中,解释丹砂就是“天帝神仙药”和“不死之药”。

稍晚于郭璞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名著《抱朴子》一书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临沅县廖氏家,世世寿考。后徙去,子孙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复多寿考。疑其井水赤,乃掘之,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也。

这里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发生在湖南常德地区的一件奇事。这户廖姓人家,世代长寿的秘诀,原来是饮水中含有丹砂成分,说明丹砂确有健康长寿的功效。

当然,把丹砂说成“不死之药”,其实是夸大之词。古往今来,既无不死之药,也无不死之人。但丹砂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养生功效,却是非常确定的。

丹砂是长生不老之药的发现,为了解巴寡妇清的本来面目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我们破解秦始皇与巴寡妇清关系之谜,敞开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毫无疑问,巴寡妇清作为秦朝最大的丹砂帝国的掌控者,实际上就是当时拥有最多“不死之药”的人。

有专家研究发现,正是丹砂具有不死之药的特性,巴寡妇清才得到了秦始皇的格外恩宠,并造就了她庞大的丹砂帝国。

千古一帝有根软肋

那么,秦始皇与丹砂这种不死之药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称赞秦始皇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和雄才大略,也对他的严刑峻法和横征暴敛颇有微词。但是,人们忽略了秦始皇内心深处的软弱和隐忧,忽略了他对生命追求的虚妄荒诞。

的确,人们很难把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与追求长生不老联系起来。但事实上,秦始皇贪生怕死,渴望长生,并为之孜孜以求,却是非常肯定的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有非常生动而翔实的记载。秦始皇终其一生,都对神仙方术抱着疯狂的幻想,到了统一全国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秦始皇非常渴望接近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与天地久长”的仙人。他巡游到山东琅邪海边和河北碣石海边时,分别派遣齐人徐福、燕人卢生到海上寻找仙人,特别是派遣徐福入海,随行童男童女竟达数千人之多。

在临死前两年,秦始皇听信方士卢生之言,宣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他甚至把自己隐藏起来,人们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秦始皇寻求真人未果,看到身体一天天不行了,闷闷不乐,于是叫博士写作仙真人诗,走到哪里,都“传令乐人歌弦之”。

秦始皇追求真人的真正目的,是想得到不死之药。秦始皇东临碣石的时候,就曾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药。卢生劝秦始皇隐藏起来求真人,理由是这样做“不死之药殆可得”。然而,这些术士花费甚巨,却“终不得药”,又担心秦始皇报复,于是暗中议论,诽谤秦始皇,终于引发了著名的咸阳坑儒事件。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记载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诏把每年的农历腊月更名为“嘉平”。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改动呢?

原来,这件事情与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有关。当时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叫茅盈的人,他的曾祖父茅濛,字初成,在华山成了仙。此前,当地就流传一首民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听到这首歌谣后觉得好奇,就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唱,当地父老老回答,这是仙人的谣歌,意在“劝帝求长生之术”。秦始皇听了这个解释,很是欣然,立马产生了寻仙的想法,于是改腊月为“嘉平”。

从史书的记载看,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的愿望确实是非常迫切的。但秦始皇并非愚昧得不知道人终究要死,只是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秦始皇临死之前,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但“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可见秦始皇对死亡的话题是讳莫如深的。正是因为秦始皇知道人固有一死,且害怕死亡,因此才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

历史的真相正在撩开神秘的面纱。秦始皇对长生不老之术几近痴迷疯狂,巴寡妇清是最大的不死之药掌控者,至高无上的权力与长生不老之药的结合,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