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长寿湖大坝举目眺望,总会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大岛,犹如一座雄奇的屏障,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远远望去,峰峦如黛,蔚然深秀,像一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雄浑中蕴含着秀雅之气。
这就是安顺寨。自从长寿湖建成后,它成了一座全岛,名叫安顺岛。
安顺岛是长寿湖中最大的岛屿,位于长寿湖核心景区的大湖水域,离长寿湖大坝直线距离不过800米,与浴滨岛、三星岛遥遥相望。全岛占地约1000亩,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冈峦起伏,田园村落错落其间,有三湾三叉与湖水相拥相抱,融为一体。岛上自然植被良好,森林面积约300亩,四季常绿,风景优美。整个岛屿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盛产长寿沙田柚、夏橙、脐橙、血橙等水果。
安顺岛是长寿湖的灵魂——长寿文化的地标。长寿之所以起名叫长寿,原因是境界有一座“人多寿考”的长寿山。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大量的证据说明,今天的安顺岛,就是当年的古长寿山。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安顺寨,曾经还是一座军事要塞。这个信息,是由安顺寨名字的内涵揭示出来的。
安顺寨,曾经是保障老百姓平安顺利的寨堡。安顺,含有平安、顺利的意思。寨,是一种军事设施,指的是用于防卫敌人进攻的兵寨、寨堡。
当年的安顺寨,是狮子滩一带的制高点,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据说,安顺寨上共有九道寨门,每道寨门都有重兵把守,只有狭窄陡峭的石梯与龙溪河边相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今天的安顺岛上,依然保存着安顺寨的遗址,城垣虽颓,威势犹在,令人遥想当年战况之激烈。
安顺寨修建于何时?很多人对此不解。其实,安顺寨的修建,与清朝中叶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有关。
四川、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历来是流民聚集之所。乾隆年间,四川、湖北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由于生活不能自给,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宣称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对于流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到乾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白莲教首先宣布起义,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也纷纷响应。随后,湖北白莲教徒大规模流动作战,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与四川起义军会师。于是,清政府采取“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起义军的粮草与兵源的补充,迫使起义最终失败。
“筑堡御贼”,成为当时的一大国策,各地纷纷响应。至今保存在紫竹寨上的一幅对联“谋深何用提霜剑,地险自能勇士心”,充分反映出当年修筑寨子的重要性。
安顺寨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修建起来的。至今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叫寨的地名数不胜数。就在长寿湖周边地区,就有狮子寨、回龙寨、高峰寨等。
清代嘉庆年间,一代名臣陶澍曾经担任过川东兵备道,主管今天重庆一带的军事,亲眼目睹了当时长寿县“筑堡御贼”的实况。他在《长寿县》一诗中,写下了“悬崖碉寨满,指点认斜曛”的诗句,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战争之后的衰败景象。
安顺寨作为军事要塞,起源时间实际上远远早于清朝中叶。康熙53年《长寿县志》引《乐温志》载:“废乐温县治,东四十里乐温山下,唐武德二年置,元省入涪州,置巡检司于此。”说明唐朝初年的乐温县城,就在乐温山即今天的安顺岛之下,说明这里曾是乐温县城的军事屏障。元朝在此设立巡检司,也看重的是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
安顺寨的军事要塞功能,直到近代还在发挥作用。解放前,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第四、第十五兵团司令官的陆军中将罗广文(《红岩》作者罗文斌之亲兄),曾经命令一个团驻守于此,抵抗共产党的进攻,并曾动议兴办战时高中,准备持久驻守,后因全国解放,此议遂止。
当年的刀光剑影,早已化为苍烟落照。如今的安顺岛,已经不再有军事要塞的功能,而是长寿湖风景区的一处绝佳景观。登上岛屿的最高峰,整个长寿湖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顿生逸怀浩气。
2011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