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长寿山

古长寿山

古长寿山

1963年4月初,朱德委员长视察长寿湖,对长寿县起名的缘由很感兴趣,特意向长寿县的领导打听。没过几天,委员长就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名叫《长寿县》的诗:

长江北岸长寿县,九十老人寻常见。

七十老人不稀罕,百岁老人仍康健。

长寿,从古到今本来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祝福词汇,一点也不觉得稀罕。但是,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名字,就很值得玩味了。

普天之下唯我长寿

我们所在的长寿区,2001年12月25日之前叫长寿县,从元末元顺帝的至正23年(公元1363年)明玉珍大夏政权置长寿县至今,长寿作为行政区域的名字,已经使用了接近650年。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只有咱们长寿区用“长寿”二字命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咱们叫长寿以后,全国其它曾经叫过长寿的地方,都只得改叫其它名字。

湖北省的钟祥市,自西魏大统17年(公元551年)置长寿县,长寿县的名字先后叫了820多年,但是到了明洪武9年(公元1376年)的时候突然就废止了,这显然是让名于咱们这个长寿县。

黑龙江省的延寿县,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置长寿县,可惜到了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就决定改为现在的名字。改名的原因很简单,与咱们长寿县重名,容易产生混淆。

长寿之名源于长寿山

外地人到长寿,或者长寿人外出,经常会有人问起同样一个问题:长寿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关于长寿起名的缘由,广为流传的有两个版本:一是文星拜寿星的故事;一是“人多寿考”的记载。

文星拜寿星的故事,这些年传播很广,知名度很高,但这个故事起源很晚,至今大约40年,且人物的背景、题诗的章法、称谓的习惯,皆漏洞颇多,作为传说则可,作为历史依据断不可信。

长寿起名的真正原因,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长寿县志》说得很清楚:“县有长寿山,以人多寿考,故名”。这是目前已知长寿得名缘由的最早记载。

其实,长寿“人多寿考”的历史,远远早于元末明玉珍始置长寿县的公元1363年。明朝的《蜀中广记》卷18《重庆府·长寿县》记录“乐温山”时引《乐温志》云:“以此山人多耆耉(音qígǒu,长寿之意),亦名长寿山”。

这里提到的《乐温志》,显系长寿县主设置之前的《乐温县志》,据考证,其编纂时间为南宋。据此,作为长寿起名依据的古长寿山,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

长寿山曾经踪影难觅

关于长寿山到底在哪里,目前有两种流行的说法。

一说,长寿山即罗围山。这个说法没有任何记载作为依据,倒是罗围山附近有长寿山的说法,始见于民国17年《长寿县志》所引清末《乡土志》。但清末全国兴修的《乡土志》,只是作为爱乡爱国教育的少儿读物,对史实多不考究,可信度很低。民国17年《长寿县志》总纂李鼎禧批评长寿《乡土志》“以当方志,容有未周”,认为不能作为史实根据。显然,罗围山就是长寿山的说法不过出于后人附会,断不可信。

还有一种稍早的说法,长寿山在原乐温县城旧址之东北侧。清初顾祖禹(1631—1692)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谓,“长寿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大清一统志》认为,“长寿山,在长寿县东北一百里”。考察康熙53年《长寿县治图》、光绪元年《长寿县舆地图》,均标明长寿山位于现在的龙河镇仁和场(原仁和乡)灌滩寺原乐温县城旧址之东北部。虽然,乐温县城旧址附近曾经有一座长寿山,是客观的历史存在,但是,这座长寿山,与我们所说的作为长寿起名依据的、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的古长寿山,是不是同一座山,还值得商榷。

古长寿山即长寿湖安顺寨

既然长寿得名于长寿山,那么,这座古长寿山到底在哪里呢?新近发现的更早史料,为我们寻找古长寿山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线索。

明末曹学佺《蜀中广记》卷18《重庆府·长寿县》援引《乐温志》,有这样一段记载:

《乐温志》曰: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在县南四十里。元时置涪陵巡检司,因唐县址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之得名。《志》以此山人多耆耉,亦名长寿山。

据此,作为长寿得名依据的古长寿山,原名乐温山,山下有乐温滩,位于古乐温县城(今长寿区龙河镇灌滩寺,已沉入长寿湖底)以南40里。

早于《乐温志》约400年的《元和郡县志》有这样一则佚文:

乐温山,在乐温县南三十里,县因山为名。

这更说明乐温山即长寿山的位置,在古乐温县城以南,而绝非后代记载的在古乐温县城东北。

康熙53年《长寿县志》则说“乐温山,治东四十八里”。民国17年《长寿县志》又说“乐温山,在治东北五十里”。两个记载都明确乐温山即古长寿山,就在县城东北约五十里处。

按照这些记载,把古代的里程单位与现代的里程单位进行换算,则乐温山即古长寿山的位置恰好在古乐温县城以南23公里和现长寿城内东北28公里的接壤地带——长寿湖狮子滩一带。

通过历史记载与实地考察两相对照,长寿湖形成之前的安顺寨及其附近山峦就是当年的古长寿山。

一则,从乐温山“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和“人多耆耉”的特点看,这座山面积应该较大,周边的农耕条件和生态环境应该很好。而今被长寿湖淹没的安顺寨四周及原龙溪河两岸,历史上称为“乐汇三坝” (一名螺回三坝)。这实际是龙溪河冲击而成的河谷地带,有大量成片的肥沃土地,水利条件好,历来是富庶之地。而在龙溪河流域,没有其它地方有这样的土地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乐汇、螺回与乐温,可能指的是一个地方,因为,当地经常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名字称谓所要表示的对象。

二则,从乐温山与乐温滩的距离看,历史上的这座古长寿山肯定就在狮子滩旁边,而且应该是山在滩上,滩在山下,近在咫尺,一呼可应。从安顺寨与狮子滩的相互关系和空间距离看,同乐温山与乐温滩的相互关系和空间距离可以说完全吻合。因为,在狮子滩附近,其它山峦的地形地貌、险峻程度、面积大小、农耕条件、生态环境及其“下有乐温滩”的特殊位置等因素,都缺乏安顺岛与乐温山即长寿山之间的多重共同特征。

三则,狮子滩附近的出土文物与历史记载吻合。安顺村旁边有泥城坝,现已淹于湖水,曾经发现城门、插旗孔、灶台、水井、砖瓦、墓砖、柱梁基石(打磨精光)、木柱及其它古建筑材料等废城遗物。当地祖辈相传,泥城坝是座古城,其时间比位于灌滩寺的乐温古城要早,后因此地发生陷塌,遂废弃。此地自古是长寿通往垫江方向官道的必经之路。附近有官田冲,是上等水田,天旱之年,依然收成很好。废城、官道、官田,共同构成了这里曾经是古县城遗址的证据。康熙53年《长寿县志·古迹门》据《乐温志》载:“废乐温县治,东四十里乐温山下,唐武德二年置,元省入涪州,置巡检司于此。”据此,泥城坝当是唐代初期乐温县城遗址。

四则,狮子滩的地理特征与“元时置涪陵巡检司”的情理相合。元军入川,在重庆遭遇空前抵抗,元初撤销乐温县,划归涪州直辖,故设置巡检司,驻兵守护,以加强对乐温县原有地域的控制。置巡检司的地理条件,必须是关隘渡口,交通要道,两县交界之处。狮子滩的险急河滩,将龙溪河一分为二,上游行船至此,必须登岸换乘,因而成为天然交通枢纽,且龙溪河一线,历来是长寿与涪陵、垫江的交界处。据实地考察,泥城坝的位置,在安顺寨东门以北约500米处,名叫大水井。此地正好处于几个小型山脉、沟壑的交接处,仿佛众山之下,众沟之交,形成一个官道必经的关隘,符合元朝“因唐县址”设立巡检司的特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泥城坝旁边的安顺寨是狮子滩周边地区的制高点,也是重要军事据点,更说明这里极有可能曾是唐朝建立县城的军事屏障,也是元朝设立巡检司的关隘所在,不妨看成是元朝设置涪陵巡检司的佐证。

结合历史记载、地理特征、山川名物、出土文物等因素综合考证,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古乐温滩就是现在的狮子滩,古长寿山就是现在的长寿湖安顺寨。长寿湖是自然与人文相交辉映的长寿圣地。安顺寨是作为长寿起名依据的长寿文化地标。

2011年5月4日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