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宝典楹联赏析

万寿宝典楹联赏析

备受关注的万寿宝典,贯串于长寿菩提古镇和长寿菩提山整个旅游线路,是长寿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示范工程。

养生长寿文化,是长寿区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万寿宝典,以传播中国养生长寿文化为核心功能,是长寿区养生长寿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集中展示。

挖掘长寿地区特有的养生文化资源,吸纳佛教禅宗的养生文化元素,依托菩提山和菩提古镇的旅游景观,镌刻一万个书法“寿”字营造氛围,植入形态各异的养生长寿文化小品,万寿宝典将致力于打造集标志性、观赏性、趣味性、启发性为一体的中国最大养生长寿文化旅游景点集群。

万寿宝典的打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特别是一批文化人士,闻之雀跃,欣然命笔,用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万寿宝典描红点金,增光添彩。这里,选录部分作品,略加解说,以期同赏。

菩提古镇大牌坊正门联

千古菩提心,发古道热肠,可言镇不古,休言人心不古;

一新长寿景,扬新风正气,且看城常新,还看光景常新。

长寿菩提古镇,是享誉巴渝的人文旅游景观,而大牌坊,则是长寿菩提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又是长寿菩提山文化旅游区万寿宝典的起点。这副高悬于菩提古镇大牌坊正门的楹联,实为万寿宝典的第一联。

这副楹联,围绕长寿菩提古镇,紧扣一个“古”字发表议论,然后突出一个“新”字,对长寿的发展提出期望。初看,这副楹联文字平实,似乎一看就懂,但细细琢磨,却并不能完全明白深蕴的内涵,原来,这副楹联于平淡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永的用心,可谓独具匠心。

上联,主要从“菩提古镇”的名称上做文章,进而引申出对世道人心的冷静思考。千古菩提心,不可理解成菩提心有千古之悠久,而是说觉悟、智慧、快乐的“菩提心”,与生俱来,人人本具,揭示出佛经中曾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真谛,意在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自有佛性这一“本有风光”。发古道热肠,谓菩提心能够生发出忠诚厚道的本有人性。发,是激发、生发之意。古道热肠,指古人仁厚热情的本性,是一种很古朴而纯真的精神境界。菩提心,是认识到宇宙人生真相之后的大彻大悟之心,当然不是世俗的机心,因而特别能够激活生发一个人潜藏于内心的纯美本性,故言 “发古道热肠”。可言镇不古,是写实,是说长寿菩提古镇建设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几年,因而可以说“不古”。不过,这里的“不古”,说的是建设时间,并非指的建筑风貌,因为,如果就建筑风貌而言,长寿菩提古镇实在可以说是古风古貌,古意盎然了。休言人心不古,是踏空飞来的一笔,出人意料,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为提升。由于传统道德的逐渐丧失,人们时常有“人心不古”之叹,可是,长寿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因而说“休言人心不古”。那么,为什么不能说长寿“人心不古”呢?因为,千古菩提心,激发生发了人们的古道热肠,恢复了当地的古朴民风,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再说人心不古,就委实不妥当了。由长寿菩提古镇的“古”,说到人心不古的“古”,对世道人心提出一种期望,不能不说是本联最大的妙处。

下联,跳出长寿菩提古镇,主要从“长寿新景”入手,引申出对当地风气之新之正的赞美,进而彰显出对长寿“光景常新”的自信。一新长寿景,是说长寿发生了面貌一新的巨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是什么让长寿面貌一新呢,没有直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许,长寿菩提古镇,就是让长寿面貌一新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缩影。一新,本意指全部更新,是一个偏正结构,与上联的“千古”,似乎难以形成对偶关系,其实,这里的“一新”,已经名词化了,因而与“千古”可以相对。扬新风正气,是说长寿重视弘扬新风正气,因而累积起巨大的正能量,预示着长寿的发展必将迈向新的境界。且看城常新,是说姑且看看城市面貌的时常更新吧,这就是长寿一新的标志。且看,有提醒和强调之意。还看光景常新,意思是说光看到长寿城市的变化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看到长寿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还看,是在“且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醒和强调。光景,含义十分丰富,主要指城乡面貌之变和民众生活之变。本联的妙处在于,由古镇之新,延展到城市之新,最后提升到光景之新,有一种层层递进关系,让楹联的主旨,在层次递进中得到升华。

楹联创作,贵在炼句,更在炼意。这副楹联,文字平淡浅显,但却异常简练,绝无松散之嫌。上联“古”字和下联“新”字,连续四次重复,像一根红线把整个楹联串联起来,既强调了楹联主旨,又增加了一唱三叹之功。虽然是写长寿菩提古镇,但并不拘泥于物,而是神思飞扬,联想丰融,于内涵之提炼,尤见功力。前人论诗,有“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之语,执此以衡此联,庶几近之。

菩提古镇大牌坊侧门联

镇依凤城而起,烟霞染翰,山水铺笺,长寿仙境开画境;

人在桃源中游,潭影清心,岚光悦性,菩提梵音送佳音。

这副楹联,悬挂于长寿菩提古镇大牌坊之侧门。全联围绕“长寿菩提”四字展开,将古镇与菩提山合而写之,既突出了长寿仙境,又突出了菩提梵音。

上联,极赞长寿菩提古镇景观之美。镇依凤城而起,写长寿菩提古镇建成之原委,乃是凭借长寿而来。镇,指长寿菩提古镇。依,是上联的文眼,有依凭、依靠、依赖等意思,说明如果没有长寿的经济实力作支撑,长寿菩提古镇的建设就没有依凭。凤城,乃长寿的别称,因长寿县城所在地的铜鼓坎,山形轮廓如同凤凰的双翅,而三倒拐山脉延伸到长江之中,宛如凤凰的颈项头部。烟霞染翰,意思是古镇的烟雾云霞,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染翰,即以笔蘸墨。翰,指毛笔和文字。染,指烟霞让文笔变得滋润。山水铺笺,意思是长寿的大山大水,仿佛为长寿的美景铺开了纸笺,可以任人信笔挥洒。山水铺笺,与前面的烟霞染翰,都是典型的拟人手法,显得更加生活活泼。长寿仙境开画境,是说长寿这个“人多寿考”的人间仙境,因为有长寿菩提古镇的衬托,因为有山水烟霞的铺染,而今已经美景如画。

下联,继续赞颂长寿菩提古镇的美景,并用菩提梵音的意象增益其美。人在桃源中游,是写古镇景观之美,一如世外桃源,人们游览古镇,就像进了桃花源一样。桃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特指远离尘器的纯美世界。而在长寿,历来有“桃源三洞出仙家”之说,因而“桃源”二字,似乎也成了长寿山水美景的代称。潭影清心,是写古镇的青龙溪和万寿河,碧绿澄澈,流水淙淙,仿佛把人的尘俗之心洗得个干干净净。潭影之清心,折射出古镇环境之清幽,与前面“桃源”之说,可谓相得益彰。岚光悦性,是说菩提山的山光,足以让人心情为之愉悦,意在赞叹古镇环境之优美。岚光,指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清心之“清”与悦性之“悦”,都是拟人手法,且都是形容词作使动用法。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名句,联中的“潭影清心”和“岚光悦性”,显然是从此诗化出。菩提梵音送佳音,是说人们在游览菩提古镇,因潭影而清心,借岚光而悦性之时,忽然听到从菩提山上传来的袅袅梵音,心灵受到震动和感化而进入一种智慧快乐的境界。菩提,此处指菩提山和菩提寺。梵音,原指佛祖释迦牟尼的声音,后来单称诵读佛经的声音,也泛指从佛教寺庙传出的使人清醒、宁静的声音。

这副楹联,原作为“镇从蓬岛拓来,得造化玄机,烟霞染翰,山水铺笺,仙境巴渝开画境;我自桃源走出,悟人文底蕴,潭影清心,岚光悦性,梵音昏晓送佳音。”经过修改压缩后,不仅文字更加凝练,而且主题更加鲜明。

菩提桥古镇侧门联

登岸祈福,福报自存彼岸上;

朝山求寿,寿缘全在此山中。

菩提桥,是位于长寿菩提古镇与菩提山景区之间的连接桥,是一座净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全长73米,横向宽度12米,中间为5米宽的电瓶车观光道,两侧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菩提桥的建成,能够拉进长寿菩提古镇和菩提山的空间距离,更有效地推动长寿旅游发展。

菩提桥,不仅是一条旅游通道,而且是一道文化长廊。作为长寿菩提山文化旅游区万寿宝典的重要节点,长廊的拦板上,将用72个点位,以雕塑形式,集中展示长寿原乡、女怀清台、贵妃荔枝、儒宗谯定、大儒㬊渊、蒲大韶墨、蜀东粮仓、贺寿慈禧、元勋礼赞等历史文化亮点和河街记忆、阳关天险、悬崖天街、桃源仙洞、林庄学堂、长寿三绝、川江号子、端午龙舟、民间乐舞等风土人情题材,成为长寿文化旅游集大成的重要展示平台。

这副楹联,就悬挂在由长寿菩提古镇通往菩提山的菩提桥廓道大门两侧门柱上。全联紧扣“祈福求寿”四字,盛赞菩提山的“福报”与“寿缘”,对菩提山的文化旅游功能,做出了全新的定位和解读。

上联,围绕“祈福”二字展开,赞扬菩提山的福报之厚。登岸祈福,是对菩提山游览功能的赞美。登岸,从字面意思看,是指从长江登上岸边,前往菩提山观光旅游。可是,这还远远没有诠释出其中的奥义。菩提山是达摩道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登岸,应该包含着佛教的内涵。佛教有“同登彼岸”一词,是佛教信徒们互相鼓励一起修行,一起到达佛学至高境界的形象说法。佛教认为,有生有死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好比彼岸。祈福,即祈求幸福,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求幸福的心理需求。那么,具有佛学意义的“登岸”与“祈福”之间,有因果关系吗?登岸,无疑是隐喻解脱了生死而大彻大悟的快乐境界。祈福,不就是希望解脱生死的烦恼而获得心灵的快乐么!福报自存彼岸上,是对祈福者的鼓励和安慰,也是在给祈福者指点迷津。福报,是福德的果报,来自于修行的功德,必须具备优良的前因,才会结下诱人的福果。那么,人们追求的福报,到底在哪里呢?原来,福报自然而然存在于彼岸世界之中。这彼岸世界,就是经过修行之后获得觉悟而解脱生死烦恼、达到圆满快乐的精神境界。上联旨在说明一个道理,幸福可求,修心为本,所谓彼岸世界,其实就在心中。

下联,围绕“求寿”二字展开,极赞菩提山“寿缘”之广大。朝山求寿,是对登临菩提山目的的描述。菩提山,定位为菩提长寿山,内涵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佛教的菩提修炼方法,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朝山,即朝拜菩提山。长寿菩提山,历来以“秀拔苍雄”远近闻名,更集风景名山、佛教圣山、神话仙山、军事寨山、风水镇山为一体,当然是值得朝拜的了。求寿,说明登临菩提山,并非是为了烧香拜佛,因为,佛教文化,只是菩提山的外形,而养生长寿,才是菩提山的灵魂。寿缘全在此山中,是对菩提山养生长寿功能的充分肯定。寿缘,即健康长寿的因缘。因缘是佛教的核心理论,是佛教认识世界的钥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说的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引起的。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与健康长寿相关的各种因素。既然,寿缘全在此山中,则说明菩提山确有很多让人健康长寿的因素。其实,植入到菩提山的万寿宝典,吸纳佛教中的养生之道,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的长寿文化,这就是菩提山最大的“寿缘”。

这副楹联,宗旨在于说理,对菩提山的魅力做出独特解读。其最大的妙处,是把佛教文化与养生文化巧妙结合为一体,让人对菩提山多了一份祈福和求寿的期待。本联引用佛教用语,往往不着痕迹而胜义自存。“全在此山中”五字,化用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几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极尽超脱清妙。

菩提桥菩提山侧门联

天下奇湖,寿字岛横龙水上;

人间胜地,菩提山耸凤城中。

这副楹联,悬挂于菩提桥靠近菩提山一侧的门柱。菩提桥,是长寿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故此联以写山水景观为主。

上联,着眼于一个“奇”字,赞美长寿湖的自然风光之胜。天下奇湖,是对长寿湖的定性,关键在“奇”。重庆湖泊景区风光之美,首推长寿湖。长寿湖是中国民族水电工业的摇篮,是世界级的水电基地,是中国水电史上的一座丰碑。63平方公里的水域,203座岛屿,让长寿湖成为西南最大人工湖泊。从湖面上看,整个长寿湖,大湖隐小湖,一湾遮众湾,高峰挽低峰,群岛抱主岛,岸依水成,形娇百态,岛因湖秀,韵媚千姿。尤其盛产鲜鱼和水果,一年四季,鱼果飘香,鱼果搭配的宴席,更是远近闻名。寿字岛横龙水上,是对“天下奇湖”的补充说明。寿字岛,就是天赐寿岛。龙水,即龙溪河,因其从东北向西南流入长江,蜿蜒而行,宛如龙蛇,故名龙溪河。长寿湖的灵山胜水,奇就奇在天赐寿岛。长寿湖核心景区团山堡一带,由八个湖叉围合而成的9个岛屿,镶缀而成一个巨大的繁体魏碑“寿”字,镶嵌在一碧万顷的湖水之中。空中俯瞰,这个巨大的“寿”字笔划简约明快,结构疏密相宜,气韵生动,意象浑穆,鬼斧神工,隐然天造,故名天赐寿岛。据科学测量,天赐寿岛由南北长1299米,东西宽699米,占地面积499亩。周围是一片片茂密的夏橙、血橙和沙田柚树林。每当枯水时节,水位下降现出消落带时,“寿”字恰似一条金色腰带萦绕的巨轮,漂浮在浩瀚的湖面。既为天赐,又有人造,既有形似,又兼神合,既是奇观,又含底蕴,可谓天下唯一,举世无双,成就了长寿湖的“奇”。

下联,紧扣一个“胜”字展开,赞美菩提山的景观之美。人间胜地,是对菩提山的定位,关键在“胜”。胜者,景色殊胜、超出众类也。菩提山,于四围平野之中,孤峰独峙,八脉翼开,山形雄秀,如巨钟扣地,似田螺卷曲;山顶凹陷,如仰盂静卧,似屏风环卫。山巅藏着古寺,建筑古朴,气氛肃穆。寺旁有塔,塔顶有灯,圣火煌煌,昼夜通明,成为中国罕有的佛灯。菩提山,不仅秀拔苍雄,而且有千年禅脉,相传菩提达摩云游于斯,筑寺弘法,于是寺以菩提命名,山以菩提闻名。可见,菩提山的“胜”,既有自然,更有人文。菩提山耸凤城中,极赞菩提山对长寿城区的装点之功,颇有“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味道。菩提山,原在长寿县城西北约十里处,而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城已经建至山下,菩提山俨然成了一道城市屏风,整个长寿城呈现出山在城中、城在山下的景象。

中国古人论诗词,往往重视气象。这副楹联,写湖写山,境界阔大,意象雄浑,称得上以气象胜。前人论诗,更有“写情宜隐,写景宜显”之说,楹联创作,也当如此。这副楹联,不用典故,全为白描,寥寥数笔,境界毕出,完全符合“写景宜显”的标准。言天赐寿岛著一“奇”字一“横”字,称菩提山则标一“胜”字一“耸”字,都是经过考究的,实为上乘功夫也。

起寿轩楹联

启寿在人,快从脚下起步;

循因得果,慢向山中寻真。

菩提山万寿天梯,是万寿宝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布局了多个轩、楼、亭、廊、阁,通过命名和楹联,来表现养生长寿文化。起寿轩,是万寿天梯从山下到山上的第一个文化小品,“起寿轩”三字横匾,就正对着游人的登山方向。

这副楹联,其实就是对“起寿轩”文化内涵的诠释,同时,也在向人们传播一种养生长寿之道。

上联,着眼于“起步”二字,来阐述养生长寿的道理。启寿在人,意在提醒人们,开启健康长寿的大门,除了外部因素之外,关键在于自己把握。曹操《龟虽寿》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快从脚下起步,是对“启寿在人”的具体说明,鼓励人们登山健体,追求长寿。快,有提示敦促之意。脚下起步,字面意思是说要勤于步行,其实这里的“起步”,是特指登山。为什么要提醒人们“快从脚下起步”呢?因为,菩提山的定位是菩提长寿山,万寿宝典对养生长寿之道的弘扬,是菩提山的一大特点。登上菩提山,探访养生长寿之道,对健康长寿必然大有益处,提醒人们“快从脚下起步”,原因在此。

下联,着眼于“寻真”二字,意在提醒人们养生长寿之道,是可以探寻而得的。循因得果,是寻求养生长寿之道的根本方法。佛教讲因果,人的健康长寿也有因果。人的长寿,是果,影响长寿的诸多因素,是因。只要找到了影响健康长寿的“因”,就能寻得健康长寿的“果”。那么,如何“循因得果”呢?答案是“慢向山中寻真”。慢,是要不急不忙,从容涵泳。寻真,是寻找健康长寿的真谛。菩提山的万寿宝典,集中国养生长寿文化的精华,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方法,向人们展示传播养生之道,岂不是绝好的“寻真”之所吗?

启寿在起步,寿因蕴寿果,这副楹联,主旨在此。

启寿轩楹联

承先启后,自古寿星起少小;

固本培基,从来元气陪终身。

启寿轩,与“起寿轩”同为一个建筑,不过一轩二名而已。起寿轩,强调的是获得健康长寿的因;启寿轩,强调的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果。启寿轩,既是万寿天梯从山下往山上的第一个亭子,又是山上到山下的最后一个文化小品,“启寿轩”三字横匾,就正对着游人的下山方向。

这副楹联,悬挂于“启寿轩”横匾之下,意在强调养生长寿始于年少时节,贵在培植元气。

上联,意在提示“自古寿星出少年”的道理。承先启后,是说人类的生命周期,也要承袭前人,启迪后昆。承袭前人,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继承前人留下的养生长寿文化遗产。自古寿星起少小,意在提醒人们,要想成为寿星,必须从小就要打好基础。少小,即年幼之时,这是养生长寿的关键时期。年少之时,身体健壮,是养生的最佳时机,中医有“治未病”之说,就是这个道理。民间有“年少不养生,年老养医生”的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下联,强调培植元气的养生意义。前人讲,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固本培基,说的是要打好养生长寿的基础,特别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也就是为健康长寿种下“寿因”。从来元气陪终身,说的是从小打下的身体基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支持着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庄子》一书中提到“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道教追求长生,修炼的关键就在于培植“元气”。既然“从来元气陪终身”,那么,固本培基的要害,就是培植“元气”了。

可见,始于年少,培植元气,就是这副楹联揭示的养生长寿之道。

望寿楼楹联

于斯望上望下,不分上下皆旺寿;

只此想东想西,能舍东西最享福。

望寿楼,位于万寿宝典之万寿天梯从山下往山上的服务区二楼楼梯处,是万寿宝典的重要节点。望寿,有祈望长寿之意。

这副楹联,悬挂于望寿楼的门柱上,意在向人们揭示祈寿之道。

上联,揭示只有“望寿”才能“旺寿”的道理。于斯望上望下,表面是说在这里驻足歇息,仰望山巅,俯望山麓,但实际上是说,在万寿宝典沿线行进,到了望寿楼停顿下来,正好可以想一想生命长短这样的重大问题。望上望下,实指仰望长寿,又回望短寿,两相比较,更增加对健康长寿的向往。不分上下皆旺寿,意思是说,只要真诚向寿,探寻养生之道而践行之,不管地位高下,财富多少,都能够达成健康长寿的目标,因为,健康长寿,对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下联,揭示“舍则养寿”的深刻道理。只此想东想西,是说人们老是想这想那,心里这放不下那放不下,恰恰影响人的健康长寿。能舍东西最享福,是养生长寿的大智慧。一个“舍”字,道出了养生长寿的奥秘。佛教禅宗讲静虑,要求专注于一物,而忘却俗世中的一切,去获得身心快乐的禅悦之境,激活身心中的健康能量,进而获得健康长寿。人们常说“舍得”,舍是得的因,得是舍的果,追求福寿,关键在“舍”。

望寿得寿,不分贵贱;望寿之道,贵在能舍。这副楹联,于养生长寿之道,可谓别有会心,启人心智。

旺寿楼楹联

德欣尤善欣,原来欣出心上;

寿旺亦福旺,结果旺在望中。

旺寿楼,与望寿楼为同一建筑,“旺寿楼”匾额,悬于万寿宝典之万寿天梯从山上往山下的服务区小卖部入口门柱上。望寿楼与旺寿楼,同为一楼,名称各异,两者之间实有因果关系,望寿是旺寿的因,旺寿是望寿的果。

上联,强调道德养生的法门。德欣尤善欣,是说养生长寿,关键在于道德修成后的心里愉悦,而修德的愉悦,关键在于善心的愉悦。欣,是欢喜愉悦之意。原来欣出心上,是说道德的欣喜愉悦,原来是从心中修炼出来的。也就是说,修德也好,积善也好,关键要从“心”上花工夫。可见,以欣养寿,欣从心出,就是养生长寿之道。

下联,强调“旺寿”与“望寿”的内在关系。寿旺亦福旺,是说人能高寿,就是幸福的标志。《尚书·洪范》提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之中,寿、康宁、考终命,都与养生长寿有关。可见,中国传统的观点,长寿是幸福的重要内容。结果旺在望中,是说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关键在于对健康长寿有执著的追求。也就是说,要想旺寿,必先望寿。

以德蓄寿,从“心”养生,望中求旺,结果天成,是这副楹联的有益启示。

言寿廊楹联

言延寿,自有良方利己;

想享福,岂无妙悟示人。

言寿廊,位于万寿宝典之万寿天梯服务小区上面的休息平台,“言寿廊”匾额,悬挂于从山下往山上的长廊正面。言寿,意思是探讨养生长寿之道。

上联,主要讲探讨自己的养生长寿之道。言延寿,意思是用语言探讨交流养生长寿的方法。延寿,即延长寿命。苏轼 《与李公择书》“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即用此意。自有良方利己,是说相互探讨交流长寿之道,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下联,强调养生之道不能只为自己,还要利济他人。想享福,意思是渴望享有幸福,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一个有精神境界的人来说,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幸福,还应该想到别人的幸福。岂无妙悟示人,是说在探讨养生之道的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对别人的养生长寿有所启示。这,其实是对“言延寿”的一种期望。

延寿享福,既为自己,更为他人,这副楹联揭示出的精神境界,值得人们深思。

延寿廊楹联

享福无尽,何妨任我想;

延寿有方,尚须与人言。

延寿廊,与言寿廊为同一建筑,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延寿廊”匾额,悬挂于从山上往山下的正面。言寿廊与延寿廊,也是一对因果关系。有“言寿”之因,自然结“延寿”之果。

上联,写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追求。享福无尽,是说人人都可以享有无穷无尽的寿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里的福,不是普通意义的幸福,而主要是指寿福。何妨任我想,是说对寿主的追求,不会受到任何约束,完全可以放开思维,想我所想。何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无碍,带有鼓动、激励的语气。任我想,恰恰是养生长寿的关键,因为心想则事成。

下联,重在提倡与人共享养生长寿之方。延寿有方,是要告诉人们对养生长寿充满信心。古今中外,高寿者众。大凡高寿之人,都有成功的养生之道。比如,古今高僧中,超过百岁者比比皆是。只要学习借鉴前人的养生经验,就能找到养生的正确路径。尚须与人言,要在提倡分享养生之道,让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健康。尚须,还需要,意在提醒、勉励和要求。

延寿有道,心想事成;延寿有德,与人同享。从养生之道,上升到养生之德,是这副楹联的过人之处。

怡寿亭楹联

优哉而来,悠于心斋即成道;

怡然自得,宜乎寿缘必有方。

怡寿亭,位于万寿宝典之万寿天梯言寿廊、延寿廊之上侧休息平台,“怡寿亭”匾额,悬挂于从山下往山上的小亭正面。怡寿,含义为怡然于寿。这副楹联,镌刻于“怡寿亭”匾额之下的亭柱上。

上联,强调悠然于心的养生之道。优哉而来,是说前来菩提山寻道祈寿,应该有一种闲适优游的心态。优哉,指心无挂碍的状态。悠于心斋即成道,是对养生之道的揭示。悠,悠然清闲的样子。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悠”字的最好注脚。心斋,源于《庄子》,字面意思为心灵的斋戒(古人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的一套程序),是指排除私心杂念和功利色彩之后的虚空心境,类似于禅宗提倡的禅悦。成道,指领悟到养生长寿的妙谛。

下联,强调怡然自得,所得的就是长寿之方。怡然自得,指心情舒畅,自觉得意。其实,怡然自得,就是养生之道。自得之“得”,就是得寿之“得”。宜乎寿缘必有方,强调获得健康长寿,一定有某种方法。宜乎,指理所当然。寿缘,指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必有,一定有,肯定有。方,门道,方法,路径。

高寿与快乐是孪生兄弟。悠于心斋,怡然自得,是无上养生妙法。这副楹联,给出了最为简便的养生提醒。

宜寿亭楹联

宜寿重在怡,宜怡全在自己;

授福先于受,授受出于本真。

宜寿者,适宜长寿也。宜寿亭,与怡寿亭为同一建筑,名称不同,因果相通。“宜寿亭”匾额,悬挂于从山上往山下的小亭正面。这副楹联,悬挂于“宜寿亭”匾额之下的亭柱上。

上联,强调健康长寿之道,在于自己心情舒畅。宜寿重在怡,是说要达成适宜长寿的状态,要害在于怡然于心。宜怡全在自己,是说要达成适宜长寿的状态,要做到心情舒畅,完全在于自身。如果,一个人不执迷于外物,不拘泥于事相,始终悠然于心,则必然健康长寿。

下联,强调自己追求长寿,要优先考虑给予他人长寿。授福先于受,突出先人后己的养生观。授福,是向他人传授养生之道,让他人获得寿福。受,是自己接受养生之道,让自己获得寿福。授福于他人,先于受福于自己,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授受出于本真,是说授人以福,要出于真心;自己受福,要出于正道。本真,有两层含义,一则指质朴真诚之心,绝无虚假之态;一则指符合正道和准则,绝不可接受伪劣之谬说。

把养生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他人的健康长寿看得高于自己。这副楹联,境界自然不同寻常了。

仰寿阁楹联

修清节以休诸恶,福将无尽;

仰高山而养真气,寿自绵长。

仰寿阁,位于万寿宝典之万寿天梯怡寿亭与宜寿亭之上,与万寿天梯同环山步道交叉点的“禅”字墙相距不远。仰寿,取仰望长寿之意。“仰寿阁”匾额,悬挂于从山下往山上的小阁正面。这副楹联,就悬挂于“仰寿阁”匾额之下的阁柱上。

上联,强调以修身养德,作为获得寿福的门径。修清节以休诸恶,意思是修炼清正的节操,清除心中的恶俗之念,用心灵的健康,去获得身体的长寿。修清节,就是要“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清空心灵的杂质,成为道德的楷模。休诸恶,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关键是培植善心。福将无尽,是说如果做到了修清节、休诸恶,则一个人的寿福将汗漫无边,没有穷尽。

下联,强调从大自然中蓄养真气,为健康长寿储备资粮。仰高山而养真气,是说仰慕高山的雄奇,陶冶情操,培养充沛的本真之气。

仰,仰望,仰慕也。高山,既指自然的高山即菩提山,也指人中的高山即古圣先贤。真气,即人体的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除了先天因素,还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而获得。寿自绵长,是说养得真气,就获得了长寿之“因”,因而自然而然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去诸恶而修清美德操,养真气而仰高山圣贤,福自随之,寿自绵长。这副楹联,精髓在此。

养寿阁楹联

仰天地之贞,养磐石之寿;

发乾元之气,法圣贤之风。

养寿阁,与仰寿阁为同一建筑。养寿,指寿命得到滋养,是“仰寿”的结果。“养寿阁”匾额,悬挂于万寿天梯从山上往山下的正面。这副楹联,即悬挂于“养寿阁”匾额的阁柱上。

上联,强调效法天地的贞刚,养就坚如磐石的生命。仰天地之贞,是以天地之贞固为榜样。中国古代有效法天地而修炼自我的传统。《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古人效法天地的典型。贞,贞刚、贞固,不可撼动。养磐石之寿,是说通过修炼,养得像磐石一样长久不灭的生命。

下联,强调养生长寿,既要自我修养,又要效法圣贤。发乾元之气,是要开发潜藏于身的正大刚健之气。乾元,是乾之元,乾是天,元是始,乾元就是天道之始。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这种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动力资源,统贯于天道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蓬勃盛大,无所不在。法圣贤之风,是说要效法古圣先贤的遗风。中国古代的大儒高僧,对养生长寿非常重视,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养生之道,这些都是后人应该继承弘扬的。

仰慕天地,培植乾元,效法圣贤,方可滋养磐石之寿。这副楹联,可以说为追求养生长寿指点了迷津。

上寿门楹联

上寿有门,尚寿为径;

洪福成道,弘福作梯。

上寿门,即万寿天梯之菩提寨东寨门。因其位于万寿宝典的最后一个点位,又是万寿天梯与菩提寺的连接处,故命名为上寿门。中国古代有“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的说法,可见,上寿是最高的年寿。此门名上寿门,显然有期望和祝福之意。

上联,强调追求上寿,有道可寻。上寿有门,有两层含义,一则菩提寨东门就是通往上寿的门;二则追求上寿有一定的门道。尚寿为径,是说追求年寿的长久,重视颐养生命才是关键。径,本来为小路,此处有捷径之意。也就是说,重视生命,注重养生,是通往高寿之门的捷径。

下联,强调广施寿福于他人,是高尚的养生之道。洪福成道,是说浩大的寿福,就是养生得道的标志。但是,怎样才能获得“洪福”呢?答案是“弘福作梯”,就是说要把增加寿福于他人,作为自己获得洪福的阶梯,也就是说在利人中实现利己。弘福,此处特指扩大寿福于他人。

尚寿是上寿之基,利己因利他而成。这样的养生观,既饱含哲学意蕴,又颇具人文关怀,妙极!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