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禅韵养生一岛横

禅韵养生一岛横

禅韵养生一岛横

空中俯瞰,太极岛宛如一幅山水画卷,轻轻散开于长寿湖的万顷碧波之中。山林与湖岸,环绕纠结,相拥相抱,构成了山与水浑然一体的轮廓远景。林木的蔚然深秀,湖水的澄澈浩渺,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之下,辉映出层层厚重的绿色,更凝结成一种静寂之美。难怪,当人们走近太极岛,顿然会感觉到这是一方远离尘嚣的清凉世界。

不过,气韵生动的岛影,妩媚多情的水态,涂上碧绿苍润的色彩,只是太极岛这个清凉世界的外形。其实,在这个碧绿透剔的外壳之中,还包裹着另外一个令人向往的清凉世界——禅韵泽润的休心养生福地。

湖山与人共禅悦

禅悦,是禅修养生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喜乐的扰动,不苦不乐,心如明镜止水,实际上心灵处于一种极深的寂静、放松状态。

长寿湖的湖光山色,是天然的禅修净壤。太极岛,是湖与山的绝妙组合,可以说是禅悦养生的天然道场。太极岛湖水环合,两峰对峙,山与树,湖与岸,全是浓浓的绿意,很容易让浮躁的心顿时静下来,进入禅境。远远望去,太极岛碧水入静,黛峰入定,整个岛屿就是一种禅定之态。不管什么人,只要步入太极岛,浮躁的心,就会受到来自大自然气场的感染,随之而入静入定。

太极岛四周的汗漫湖水,往往能够启发人们的禅心。

湖面平静而流,湖底难免暗流汹涌。此处水道笔直,彼处难免水势曲折。对于禅修者而言,水无定势的特点,易于让人联想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宇宙真谛。世间一切事物,就像流水一样,无一不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寂灭。宇宙人间的一切事物,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就像流水一样,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主宰,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与世界和平共处。既然,宇宙人生,变幻无常,甚至难以驾驭,那就应该从“无常”中发现希望,从“无我”中合和大众,发起欣乐厌苦之心,追求究竟涅槃之乐。

前人称“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漫无间,澄清莫测”,水,能够随器而可方可圆,依物而或清或浊,似乎在提醒人们,人的心境,也可和水一样,应当随遇而安,不必过于拘执,这恰恰就是禅者追求的境界。

太极岛的葱绿青润,很大程度上源于长寿湖的浸润。那些真正的禅修者,一定会观湖水而幡然醒悟,大彻大悟。水,本性清净,澄澈凝寂,既可以滋长万物,又可以涤除众垢,作为一个禅修者,就应该从水中受到启发,禅修的目的,不只是要自己心灵获得解放,还要让更多的人获得心灵快乐。这,才是禅者追求的大乘境界。

太极岛高耸的秀丽翠峰,仿佛就是禅修者的化身。

禅悦的境界,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名山僧占多。”显然,远离喧嚣的深山,环境清幽,鸟语花香,是易于安心修禅的佳地。太极岛,早已是“僧占”之地,过去曾经有座高峰寺,三重大殿,金碧辉煌,掩映于茂林之中,成为人们清修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禅修者,往往能够从一草一木中获得禅的启迪。“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名言,揭示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帮助人们修禅的深刻道理。其实,禅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帮助人们修禅,因而古代禅修者就有“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的真切体会。太极岛的巍峨秀峰,理所当然是禅修者的乐园。

也许,对于禅修初学者而言,眼前的太极岛就是山,长寿湖就是水,但是,随着修行的深入,太极岛已不再是山,长寿湖也不再是水。原来,登山临水之间,禅修者、太极岛、长寿湖,人、山、水,已经相互摄入,浑然一体,同臻物我两忘的禅悦之境了。

林中悠游悟禅机

长寿山水之美,美在长寿湖。长寿湖之美,美在太极岛。太极岛之美,美在茂密的森林。假如,没有层层叠叠的流青滴翠的森林,太极岛只不过是长寿湖上一座光秃秃的山坡,贫瘠而杂芜,单调而乏味,完全没有而今的丰采和神韵。

也许是得天独厚,太极岛是长寿湖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岛屿,既有原始森林,又有人工种植的果园。青冈、麻柳、柏树、横桷树、竹子、黄桷兰、桂花、碧桃、夏橙、血脐、香水橙,整个岛屿几乎被各种树林裹得个严严实实,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翠玉从天外飞来,通体泛绿,绿得发亮,亮得润眼、润肺、润心。

碧莹碧莹的树冠,像一把一把绿色的伞,紧挨着,交叉着,密密麻麻,漫山遍野,整个太极岛,分明是一个绿色的清凉世界。仿佛,这里的一枝一叶,都是智慧和快乐的化身,太极岛的绿色世界,总是能在不经意之间,将这种难以言传的智慧和快乐,传递到禅修者的心上,让人顿获禅机,让人触机而开悟。

太极岛,是一个巨大的禅机的场,这个场的根,就是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

原来,森林是禅悟之母。当年,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离家出走,寻求离苦得乐之道,曾经向隐栖山林的禅定者请教,曾经修苦行多年,可是迟迟没能获得解脱之道。最后,释迦牟尼来到菩提伽耶的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经过七天七夜,终于在黎明之时睹明星而悟道,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了最高的智慧。

能够在森林里面隐修,是人生的一种美好境界。作为禅修的发祥地,古代印度人有人生四期之说,认为一个人经历学徒、居家、林栖、云游四个时期,才是完美的人生过程。林栖期,就是要住进森林,享有自由,寻回自我,过上由世俗生活转向让心灵最终解脱的圣行生活。

其实,在森林中禅修养生,早已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唐代王维,是诗人,更是禅修者。晚年的王维栖心禅学,在终南山建立辋川别业,在宁静平常的心灵状态中,闲适恬淡地品味远离世俗的世界,忘却尘世繁华,万念皆寂,流连于澄明幽深之境,如梦如幻,如雾如烟,展示出超然物外、清新自然的人生风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王维森林修禅的真实写照。“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五维的这首《过香积寺》,更是道出了“安禅制毒龙”的人生妙境。

遮天蔽日的茫茫林海,遮蔽了外界的喧嚣和干扰,让太极岛变成清静的化外之地,为禅修养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禅修的关键,是要在静中思虑,专注于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忘却世界的一切纷扰。可见,静是禅修的前提,也是禅修的状态。太极岛,最大的特点是静,这种静,不是没有蝉噪、鸟鸣的自然之静,而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心灵幽静。静能助定,定能开慧,禅修者因禅悦而养生,归根到底,都是静的功德,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幽静的森林。

别开生面筑禅境

四面湖水,一岛高峙,茂林修竹,峰峦叠翠,已经让太极岛成为遗世独立的禅修之地。当人们步入岛中,形态各异的佛教石刻雕塑,立即呈现在眼前,更让人坚信,太极岛,不仅是一个既净且静的禅意世界,更是一座价值连城的艺术宫殿。

从长寿湖上乘坐游船抵达太极岛的简易码头,抬眼就可以看到悬崖上的巨大睡佛。睡佛取材于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而平静,侧对长寿湖波光粼粼的湖面,每当金色的阳光沿着湖面照射而来,睡佛仿佛镀了金身,安然入睡的样子更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睡佛完全由悬崖石壁雕刻而成,高度7米,全长69米,比著名的大足石刻睡佛长出38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睡佛。

从摩崖睡佛雕像东行不远,就是观音码头,沿着石阶上行,有一座寺庙掩映于树林深处,这就是紫竹院。“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音”,这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传说观音菩萨喜欢居住在紫竹林中,成佛后一枝紫竹芽伴观音四海巡游,八方救难,可见,紫竹院是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太极岛本是长寿湖中的清净之地,这岛上的紫竹院,当然就愈显静谧。

紫竹院四周,全是古老的麻柳,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有心的人发现,一株古麻柳的树身,长得像象征理德、行德的菩提菩萨,于是起名叫普贤树;另外一株古麻柳的树身,则长得像象征慈悲和智慧的观音菩萨,于是起名叫观音树。

从观音树沿着山路上行,很快就到了号称中国唯一洞房的禅修洞。禅修洞中设计了超六星级的石窟洞房,可供9名禅修大师专用。中国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从印度渡海来到中国后,辗转到了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中峰的石洞中面壁九年,最后开悟,创立禅宗。太极岛上的石窟洞房,正是受到达摩面壁的启发,真是别有洞天,妙趣无穷。

与禅修洞房近在咫尺的,是悬崖峭壁上雕塑的巨型送子观音像。虽然,尚在精雕细刻之中,但送子观音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从湖上远望,高大巍峨的观音菩萨,显得气势雄浑,慈眉善目,有一种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如果从高度看,这应该是当今第二高度的送子观音像了。

除了这些巨构之外,太极岛旅游步道沿线,随处可见各种题材的佛教禅宗文化雕塑小品,成为全岛禅修氛围的烘托。

当然,太极岛对禅修意境的营造,并不只在硬件上,在软件上也颇具匠心。

漫步太极岛上,随处可以听到空灵妙曼的佛禅音乐,声声入耳,缕缕入心,让人烦恼渐消,欢喜顿生,如入清凉之境。

别具一格的素斋宴,妙手翻新,淡而有味,既有禅意,又有营养,自然成为禅修者的最爱。

当然,最有禅意的无疑是禅茶了。湖畔树荫深处的禅茶房,是禅修者领悟禅宗文化的绝好去处,在这里,人们可以一边品茶,一边体会“禅茶一味”的殊胜。唐朝赵州和尚的著名公案“吃茶去”,理当是“禅茶一味”的最好注脚,它启迪人们,修禅不必刻意,而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领悟禅理,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从而达到即事向真、即俗超凡的禅境。

匠心独运禅修岛

岛,是太极岛的形;禅,是太极岛的魂。岛与禅的融合,将太极岛构建成休心养生的福地。

太极岛,过去叫高峰岛,除了原始的森林,零星的果树,岛上似乎没有更多的景观。每当太阳初升之际,万缕阳光从树林间筛过,整个岛屿也有了一种郁勃蒸腾气象,因而有了“高峰日出”的著名景观。

然而,那时的高峰岛,只有一种原始的美,却缺乏文化的魅力。自从太极集团入驻高峰岛后,当年的高峰岛有了一个极具人文色彩的名字——太极岛。

而今,大凡游览过太极岛的人,对这个曾经叫高峰岛的岛屿,无不感叹其今昔之变。太极岛的今昔之变,既有形态之变,又有神韵之变,更有功能之变。形态之变,在于环境更加幽美;神韵之变,在于注入了文化内核;功能之变,在于从自然景观成了禅修养生之地。

太极岛的巨变,实现了化平淡为绚烂的历史飞跃。如果,要从旅游角度对太极岛做出一个定位的话,可以断定,太极岛是重庆罕有的休心养生旅游度假胜地。

这种休心养生,最大的特色是禅修。细细想来,太极岛的角色定位,可谓独具匠心。

禅修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曾经受到普遍的推崇。禅,是梵文dhyana音译“禅那”的省略,唐朝以来,先后意译为静虑、思惟修、弃恶、功德丛林等,禅的基本含义,是修养内心,止息妄想,专注一境,正审思虑,进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智慧的一种“禅悦”状态。

禅修,本是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修炼方式,类似于今天流行的瑜伽。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开始,禅修,就成为佛教信众的必修课。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家融合,逐渐形成了禅宗。这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宗派,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其特色是以心灵的培育,达到止息烦恼、了脱生死的无上智慧快乐境界。

禅修,不只是佛教的修炼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养生之道。由于禅修让人物我两忘,忘却世间烦恼,心灵处于愉悦状态,进而滋养身体健康,最终达到身心双修的目的,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健康长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古到今,寿命超过百岁的佛教高僧比比皆是,成为中国养生长寿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史载活了“百五十岁”。禅宗二祖慧可,高寿达107岁。著名的赵州和尚,活了120岁。近代佛教大师虚云老和尚,活了120岁。虚云大师的两个徒弟,本焕法师活了106岁,妙智法师活了116岁。当代高僧中,寿命超过百岁的还为数不少。这些高僧之所以超乎寻常的高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禅修带来的心灵愉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家庭财富持续增加,一方面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身体与精神日显疲惫,于是,基于身心减压和愉悦渴望的旅游,正在成为一个长久持续的巨大需求。禅修这种古老的养心养生方式,具有调节身心、改变气质、化解烦恼、延缓衰老、提升人际关系、获得无上智慧等绝妙益处,因而越来越引起当代人的重视,而成为一种简便、实用、时尚的养生方式,进而形成了一个以禅修养生为特色的休心旅游度假市场。

在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各种禅修基地早已名声大噪,禅修者来自世界各地,带动了当地旅游度假业的发展。台湾,是禅修发达的新兴区域,先后形成了慈济功德会、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禅寺四大丛林,每年吸引“禅修客”达1200余万,其中相当多的客源来自中国大陆。近年来,针对现代人愈发沉重的社会压力,将修身养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禅修旅游,已经开始在国内许多地方流行。

基于此,太极集团发挥自有的医药优势,将大极岛打造成一个以禅修养生为特色的清凉世界,实在可以说是顺应大势,生逢其时,大有可为。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