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谜团举隅

殷墟甲骨文谜团举隅

作为远古王朝的文化遗存,甲骨文注定会与离奇、怪诞、神秘结下不解之缘。自重现之日起,那奇形怪状的符号、诡异玄奥的内容,总是笼罩着一个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吸引着人们疑惑而好奇的目光。

管窥蠡测,虽然不能得蓝天沧海的全貌,但仍可让人联想到天之高迥海之浩瀚。我们不妨带着这种心态,走近甲骨文扑朔迷离的身影。

甲骨文是“吃”出来的。很久以来,安阳小屯的农民只把甲骨文当作药材卖给药铺,有人甚至终生以此为业。这种名叫“龙骨”、“陈龟版”的药材,到底曾有多少被“吃”进肚子,至今并不清楚。据传,前清的翰林院编修王懿荣因为疟疾而到菜市口达仁堂寻医,第一个从中药里“吃”出甲骨文。但也有记载说,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寓居王懿荣私第时最先发现了甲骨上的刻字。一般认为甲骨文重现于1899年,但确切的年代还说不准。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甲骨文因“吃”而复生。

甲骨文又名卜辞,因其用途是占卜。从甲骨文的内容看,殷人几乎每事必卜。这看似不可思议。但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在将行某事却又没有把握时,往往通过占卜寻求信息或解答。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殷商人自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既然商人是天命玄鸟而生,那么人间的吉凶、福祸、顺逆、成败、兴衰等,理所当然是上天决定的。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自然变化表现出来,而占卜正是捕捉上天意志的有效办法。可见,占卜是当时重要的决策机制。

甲骨文占卜的内容,最多的是对祖先的祭祀。这是为什么呢?早期人类在亲缘意识的萌生、衍化中认识到祖先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因而产生了对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祭祀之重要,可与战争相提并论。《诗经·商颂》,记录着殷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之情。甲骨文的“德”字,形如一个人瞪着敬畏的眼睛,最初意义就是对祖先神的祭祀。

甲骨文是占卜之文,那么占卜者是谁呢?据董作宾先生考证,甲骨文的占卜者叫 “贞人”,又称“卜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种贞人有120个左右,形成了“贞人集团”。 这些人可能是史官,被认为是架通人事与天意之间的纽带,职位不很高,权力却很大,他们祭祀占卜时能代王言事,并在卜辞中“转达”上帝鬼神之意,为国君决策提供依据,实为国王的智囊团。

那么,甲骨文的刻写者是谁呢?肯定是为数不多的文字掌握者,极有可能是国王身边的巫史。董作宾先生曾经把贞人、史官、书契者看成是一个人。但实际情况是,同一贞人在同一甲骨中单个出现,或者多次出现,其字形结构往往不同。由此看来,书契甲骨文字者是另外一批掌握着不同书契风格的“甲骨文书法家”。

殷商人为什么选择龟甲和兽肩胛骨来占卜呢?考古表明,史前时期的华北居民,已经有用兽肩胛骨占卜的迷信观念。殷商的占卜更多的则是龟甲,原因是古人已经视龟为灵物,在动物王国中地位特殊,具有预言人事的能力。当然,龟甲代替肩胛骨,可能也有甲壳平面较大方便占卜的缘故。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多达15万片,如此巨量的甲骨从哪里来?这一直是个谜。如果按照现在的地理条件,殷墟一带要提供这么多甲骨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时的殷墟气候远比现在湿润;黄河下游曾向北流到渤海湾入海,流域地带湖泊密布,溪河纵横;到海岸线的距离比现在短,且交通便捷。这种条件,使甲骨的自产和他产成为可能。

其实,殷墟甲骨文最大的谜团是,为什么经过若干专家上百年的考释,已经发现的4500多字中,认识的只有1000余字?那无法考释的3000多字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也许,这个未知的世界,潜藏着汉字的身世之谜。

2008年4月22日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