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新发现的长寿旧名

乐昌新发现的长寿旧名

乐昌新发现的长寿旧名

乐昌:新发现的长寿旧名

长寿,曾经长期拥有一个吉祥而响亮的名字:乐昌。

对于长寿而言,这是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历史。不管是权威的《大清一统志》、《四川通志》、《重庆府志》,还是通行的康熙、光绪、民国和当代《长寿县志》,都只字未提乐昌之名。因而,长寿曾经设置乐昌县的史实,成了当今长寿人的集体失忆。

说到长寿的旧名,人们对常安、乐温、永安、温山等,可谓耳熟能详。然而,时至今日,却几乎没有人知道乐昌的存在,仿佛,长寿压根儿就没有乐昌这段历史。

与北海公园一墙之隔、距中南海一步之遥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是收藏中国古籍最多的图书馆,许多久未面世的古籍均珍藏于斯。该馆独家收藏的明朝成化(公元1465——1487年)《重庆府志》孤本残卷,是现存最早的重庆地方总志。该志以州县为纲目,下系建置沿革、疆界、地名、形胜、风俗、山川、城堡、土产、户口、赋税、寺观、祠庙、公署、学校、楼阁、乡里(里镇)、邮传、壇坛、桥梁、冢墓、井泉、古迹、名宦、人物、科目、题咏、记述24个事目叙述。

成化《重庆府志》大部分已经失传,只保留长寿、南川、綦江、江津、永川五卷。书中幸存的长寿卷,是已知现存最早的长寿旧志,是研究长寿历史极其珍贵的重要资料。该志长寿卷之建置沿革载:

唐武德二年,析巴县地始置乐温县,属南陵州,九年改属涪州。宋因之,宁宗嘉定间,改为乐昌县,仍隶涪州。元至元二十年,复为乐温县,亦隶涪州。后改置涪陵巡检司。至正辛巳,复为乐昌县。元末明氏僭据,改隶重庆。国朝洪武初归附,始改为长寿县,属涪州。洪武六年,改隶重庆府。因县北有长寿山,故名。

这则罕见的史料,让我们获得了两个喜出望外的发现。

一则,长寿曾经名叫乐昌,两度置乐昌县。第一次,置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废于元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之改置涪陵巡检司,存续时间约为60—76年之间;第二次,复置于元末惠宗至正辛巳年(公元1341年),废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之改置长寿县,存续时间为33年。两次合计,存续时间为100年左右。

二则,长寿并非改名于乐温,而是改名于乐昌。向来流行的说法是,元末明初废止乐温而更名长寿。事实上,乐温的县名,曾经两度废止。初废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再废于元初至元二十年,从此长寿不再以乐温名县。元末至正辛巳年,废涪陵巡检司而复置乐昌县。长寿之名,自然是从乐昌更改而来的。

关于长寿县的疆界,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卷有详细的记载:

东至涪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巴县界一百十五里,南至南川县界五十里,北至大竹县界五十里。

这则史料说明,直到明朝前期,长寿南面与南川接壤,而非清朝以来的与涪陵交界。这与《新唐书·地理志》关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析涪陵、巴县地置永安县,开元二十二年,省永安入乐温”的记载完全吻合。可见,从唐朝开元年间直到明朝前期,唐之永安故地皆在乐温、乐昌、长寿范围之内,后来永安故地部分划入今涪陵,形成今涪陵西部之北接长寿、南连南川、西抵巴南地带。

长期以来,民间广泛流传长寿八景之说,且认定明末清初的长寿诗人李开先最先评出长寿八景,并著有《长寿八景诗》。从清朝、民国直到当代,长寿八景之说具有很大影响力,以致最近长寿还在开展新八景之评选。

其实,清初以来广为流传的长寿八景,发明者并非李开先。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卷之形胜条目载有“乐昌十景”, 依次如下:

西崖瀑布、北观烟霞、凤山春然、龙寨秋容、吉祥飞石、桃源洞天、山寺晓钟、江亭夜月、石笋擎天、银鹅映日。

十景之下,各配一诗,描写形胜特点,极尽赞美之意。

由此可见,久负盛名的所谓长寿八景,原来脱胎于乐昌十景,而绝非李开先的发明。而且,乐昌十景当形成于南宋,至晚也在元末,说明那时的长寿先贤们就开始关注本地的山川形胜,并特别注重长寿旅游形象的提升、包装和传播。

乐昌,快乐而昌盛。从今以往,长寿人应当记住这个引以为荣的名字,更应当记住那个已经被遗忘了很久很久的乐昌时代。

2012年4月2日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