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说酒

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01-01-01

中国的酒文化实乃国人引为自豪的“国粹”。古往今来,大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人团聚,朋友远行,皆少不了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一番。翻开经史子集,就会发现不论是钟鸣鼎食的富豪人家,抑或篷门筚户的寻常百姓;不论是沉洽诗书的骚人墨客,还是横戈马上的赳赳武夫,莫不钟情于酒,寄兴于酒。如此说来,中国也算得上是一个酒的国度了。

中国酒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关于酒的称谓特别繁多,而且选词用语亦颇多讲究。论酒的名目,则有清酒、淡酒、浊酒、烈酒、陈酒、新酒、桂花酒、菊花酒、茱萸酒、竹叶酒等美称;论酒的容器,则有金樽、玉碗、瑶瓷、兕觥、龙虎尊、夜光杯等雅号;论饮酒的方式,则有独饮、对饮、聚饮、野饮、筵饮、清饮、侑饮(以歌舞伴酒助兴)之分;论饮酒的情态,则有狂饮、智饮、豪饮、畅饮、闲饮、痛饮、酣饮、醉饮之别;论饮酒的态度,则有好酒、嗜酒、病酒、酗酒、醉酒、烂酒之异;论饮酒的人,褒之则称酒仙、酒龙、酒神、醉翁,贬之则叫酒徒、酒囊、醉汉、醉鬼。至于醉酒之态,前人更有酩酊大醉、醉意朦胧、醉入酒乡、醉卧酒家、醉如泥人、玉山将倾等精彩描写。这些称谓和描写,不仅足以说明中国酒文化之繁富,亦可催人玄想饮酒之奇情别趣。

中国饮酒风气之炽烈,无疑与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人们饮酒的动机和目的尽管千差万别,但是饮酒的目的认真说起来似乎主要有二端:一是助兴;二是消愁。

酒以其助兴的功能,在人们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备受钟爱。王羲之与诸名士聚会兰亭,自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苏东坡与友人夜游赤壁,自叹“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由此可见,古代文人之饮酒助兴是不可或缺的。其实,寻常百姓兴来饮酒虽不及文人富有雅趣,但其热烈豪放的程度却毫不逊色。唐代诗人王驾的“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写农民聚饮的场景可谓“醉”况空前。电影《红高粱》里的那群穷汉子宣称“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更是借酒助兴,豪饮壮胆,已经有点“现在世界上谁也不怕谁”的味道了。

酒的消愁作用,在古人生活中较之助兴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学者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忧患意识的色彩特别重,证之以古人的生活,的确如此。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战乱频仍,灾荒连年,民生凋敝,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不可能不产生忧患意识。举凡烽火连天,乡关阻绝,游子不归,亲人远别,边将穷愁,命途坎坷等等,都直接成为人们借酒消愁的诱因。不过,错酒消愁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是士大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落空以后。陶渊明志洁行芳,但处身黑暗的世族社会,怀抱不申,只好辞官躬耕垄亩,终日饮酒醉酒麻木自己的神经;李太白怀瑾握瑜,一心报国,终因小人离间,壮志未酬,不得不发出“但愿长醉不愿醒”的痛苦叹息。当然,在那个社会借酒消愁是无济于事的,其结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中国的酒文化丰富而精深,且颇有几分神秘玄乎。说酒,谈何容易!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