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善养者寿

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15-04-11

古往今来,关于养生之道的论述可谓多矣。其实,众多的养生之道,归结起来只有一道:善养者寿。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中的这几句名言,实可看成是中国养生理论的浓缩。由此看来,人的健康长寿,除了先天因素,关键还在一个“养”字。

咱们长寿,是中国当前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城市,堪称中国的长寿原乡。养生长寿文化,是长寿最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如何挖掘和弘传“善养者寿”的长寿文化精髓,菩提山文化旅游景区正在打造的万寿宝典,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挖掘佛教文化中的长寿文化,传承长寿文化中的佛教文化,这是菩提山万寿宝典的特色定位。之所以说是特色,是因为全国还没有一个旅游景区,推出这样的文化旅游景点;之所以说是特色,是因为佛教文化中的长寿文化博大精深,能够给人意想不到的启迪;之所以说是特色,是因为佛教高僧中高寿者众,佛教文化中的长寿文化早成“善养者寿”的最佳注脚。

享年101岁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晚年将其养生之道概括为八个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可见,动以养身,静以养心,是陈立夫对养生之道的切身体会,也是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独特见解。

陈立夫强调的养身与养心,在佛教养生文化中,集中体现为“佛家四食”:段、触、思、识。所谓段食,就是人们日常的饮食活动;所谓触食,是指人们接触外物时产生的感受;所谓思食,是指人们受到各种外部影响而产生的思维活动;所谓识食,是指人们深藏不露的潜在意识。按照佛教经典的记载,“佛家四食”能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这是释迦牟尼生前关于健康长寿之道的忠告。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吃入口中的食物才称食,于是,饮食的讲究,成为中国广为流行的养生之道。可是,佛家的观点却把食物和感受、思维、潜意识合称为四食,这是对“食”这一概念的全新阐释。“佛家四食”提醒人们,人的健康长寿,饮食只是一个因素,由触、思、识三食而构成的精神因素,或许是影响人们健康长寿更为重要的因素。考察中国历代高僧中百岁以上的寿星,其成功的养生之道,皆可从“佛家四食”中找到答案。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佛家四食”之说,显得冷僻深奥,不易把握。其实,个中的道理无非是提醒人们要身心并养而达到身心快乐。

严守四食,善养身心,归根到底,是可以培养出人们的道德崇高感和身心愉悦感,这就是“善养者寿”的奥秘。难怪,中国古代先贤留下了这样一个值得人们琢磨领悟的提醒:“养德养生,无二术也。”

                                                                                                                                                              20154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