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娴静机智 洵美且异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15-02-07

翻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读者立即会被扑面而来的爱情氛围所熏染和吸引。与先秦时期那些传诸后世的经典著作大异其趣的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不是学术思想的争鸣,不是处世之道的训示,不是治国良策的辩论,不是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一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的爱情画面,让人情不自禁地要之、歌之、舞蹈之、陶醉之、向往之。

的确,爱情诗是《诗经》的主题,《诗经》因爱情诗而大放异彩。尽管《诗经》的名篇佳作不少,但真正让人们百读不厌且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天真活泼、无拘无束、带头浓浓乡里韵味的爱情诗。《诗经·邶风·静女》,就是其中广受好评的代表作品。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爱情诗,属于《邶风》,即西周时期邶国地区的作品。这邶国地区,可是一个爱情浪漫、爱情诗发达的地区。邶国,是西周的诸侯国。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朝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六弟蔡叔于殷地(今河南安阳),称邶国,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安置于此。邶国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但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弟周公旦摄政。周公平定了著名的“管蔡之乱”,邶国的封号被取消,领地全部划归卫国管辖。

由此可见,邶国的都城,就是当年殷商的国都,后来邶国疆域划归卫国管辖,仍然属于当年殷商的王畿地区。处于这样一个首善之区,邶国的经济富庶、文化发达,自然远非其它地区可比,随之而来的思想开明、生活开放,也远驾乎其它地区之上,爱情故事的浪漫,更是执全国之牛耳。

从《诗经》收录的作品看,邶国和卫国的诗歌,爱情主题的作品所占比例相当高,而且名篇名句,俯拾即是。如《邶风》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柏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等等。又如《卫风》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淇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伯兮》);“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河广》)等等。可以说,邶国和卫国的爱情诗,代表了《诗经》爱情诗的最高水准。

《诗经·邶风·静女》,叙述的是一个男女幽会的爱情故事。全诗文字浅显,完全口语化,但是有情节,有画面,既有纯朴之风,更有真挚之情,显得浅而有致,淡而有味,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段,写男女预约和幽会的过程。静女,是诗中的女主角。静,写女子意态的娴雅安详,着眼于女子的性情和修养。其姝,是赞扬女子容貌非凡。其,是形容词的词头,没有实际意义,但却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确实、硬是如此。姝,音shū,容貌姣美。“静女其姝”四个字,饱含着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和认可。“静女”的称谓,已经反映出男子对女子性情修养的认可;“其姝”的叙述,显然表达了男子对女子长相的爱慕。“俟我于城隅”,写女子主动等待男子约会,并明确了幽会的地点。俟,音,等待。我,男子自称。于,表示地点位置的介词,相当于“在”。城隅,一般解作城角,似欠准确。城,非指今天的城市,而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离城市中心区有一段距离。隅,城墙转弯的角落处,在一般视线范围之外,有一定隐蔽性。结合第三段“自牧馈荑”的“牧”字看,城隅所在,应该在城墙的外侧,即郊外的牧野,植被甚好,且为放牧之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女子假意爽约而考验男子,男子一往情深而徘徊等候。爱,通“薆”,音ài,隐藏也。见,xiàn,现身。搔首,以手搔头,表示焦急或有所思的样子。踟蹰,音chíchú,心中犹疑,要走不走,此处当指来回徘徊,四处寻找。这四句诗,写预约和幽会的过程,非常简约,但却写得非常到位。静而姝,女子的德性容颜,可以想象。俟我,说明女子先到约会地点,显得比较主动。爱而不见,说明女子不仅是静而姝,而且还有几分顽皮,显得聪明机智,有意藏而不露,观察考验男子。搔首踟蹰,写男子用情深挚,耐心寻觅,有不见不散的定力。

第二段,写城隅之会,两情相悦,女子馈赠彤管一枝作为信物,男子对彤管珍爱备至。娈,音luán,与姝同义,指容貌美好。贻,音,赠送。彤管,有多种解释,今无确解,一说是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一说指乐器;一说指植物初生的红色管状茎干。结合第三段“自牧馈荑”之“牧”字为郊外牧野,“荑”为茅草嫩芽的情况考察,彤管,当是初生茅草的管状红色茎干,可作口吹之土制乐器,因当今农村还保留着这样的乐器形式。有炜,是说彤管的外表红润光亮。有,形容词词头,不可解释为“有无”,但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说怿,内心喜爱。说,通“悦”,喜悦之意。怿,音,喜爱。女,通“汝”,指彤管,此处用以物代人手法,实指静女。美,是对彤管的评价,实为对静女的总结性赞美。

第三段,对幽会的信物彤管大加赞美,连续用了三个“美”字,几乎赞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揭示出对彤管的赞美爱慕,是基于对静女的赞美爱慕。“自牧归荑”,是指在郊外幽会时女子赠给男子的彤管。自,此处作为表示地点位置的介词,相当于“在”。归,通“馈”,赠送。荑,音,即彤管,是从构成彤管的材料角度说的。“洵美且异”,是赞美女子赠送的信物彤管,确确实实很美好,而且美得异乎寻常,不同凡响。洵美,确实美好,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这是承接第二段“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而对彤管之“美”做出的再次确认和强调。“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一句揭秘性的话,前面对彤管、荑的大量赞美,其实都是在作铺垫,最终说明之所以对彤管、荑珍爱有加,主要因为它是静女的化身,是恋爱的信物,是爱情的标记,是走向婚姻的誓言。匪,通“非”。女,通“汝”,指彤管和荑。美人,指静而姝的意中人。贻,赠送。

在对这篇作品的内容做了大致解读之后,还有必要对其写作手法做出简单的分析。从诗歌艺术看,这首诗大概有五点值得借鉴。一曰悬念的设置。首段交待“俟我于城隅”,按照逻辑必然会顺利见面,可突然来了个“爱而不见”,让读者顿生心理落差,并想探个究竟。二、三段对彤管和荑赞美不已,最后才解密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再次让人意想不到。这样的悬念设置,往往有引人入胜之功。二曰情感的递进。全诗内容依章分层,从约会时的“搔首踟蹰”,到约会中的“贻我彤管”,再到约会后回忆和赞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逐层深入,渐到高潮。三曰人物的刻画。“爱而不见”,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真是呼之欲出“搔首踟蹰”,男主人公的憨厚可谓淋漓尽致。四曰留白的妙用。全诗就写了城隅幽会、彤管相赠和别后相思三个内容,别的完全没有交待。首段写幽会,也只写了“俟我”和“爱而不见”两个情节,至于如何约会、见面没有、细节怎样,则一点没有涉及,完全留给读者去想象。二段写见面过程,只提到“贻我彤管”,本来幽会过程肯定是十分精彩的,可是这些情节全被作者无情地剪掉了。五曰语言的考究。全诗语言浅白,却有十分讲究。静女的“静”,其姝的“姝”,其娈的“娈”,彤管的“彤”,有炜的“炜”,洵美的“洵”,特别是四个“美”的反复运用,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全诗仅仅五十个字,明明精雕细琢,但却浅白如水,看似浅白如水,却又韵味无穷,且装载的信息量相当丰富,可以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文字考究功夫,匠心独具,极见功力,确实值得后来的文学创作者琢磨、汲取和借鉴。

                                                                                                                                                           201527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