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桃李春风 江湖夜雨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14-05-26

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几乎无人不知有唐诗宋词。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诗,当以唐朝为代表,词,当以宋朝为代表。既然诗至唐朝而极盛,词至宋朝而极盛,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宋人长于词必短于诗,宋诗不可与唐诗相提并论。


显然,这是一种误判。平心而论,宋代虽然以词称盛,但诗也极其发达。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分唐宋,各显其美。正如缪钺先生所论,“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可见,宋诗并非差于唐诗,而是异于唐诗。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那么,宋诗就是中国诗歌的奇峰。黄庭坚的这首《寄黄几复》,就是宋诗中的典型代表。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二引《后山诗话》),宋朝诗坛,并称“苏黄”,犹如唐诗中的李杜。由于宋朝效法黄庭坚的人特别多,衍为著名的江西诗派,成为宋诗的主流风格,影响及于清朝和民国。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生卒年不详,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很深,为他写过不少诗,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等。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诗中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情真意厚,感人至深。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写南北睽违,思念虽殷,海山阻隔,音书难达。首句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海天寥阔,相见不易。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次句强调天远地远,相见甚难。本想委托大雁传书,大雁却委婉谢绝。此处把大雁拟人化,连大雁都不愿意传递书信,意在申说相距之遥远,写得很有情趣。此联连用两个典故,一个是《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另一个是《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但作者引用典故时,却语言平淡,明白晓畅,几乎看不出有典故。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这两句诗,是黄庭坚的名联,当时就被人称为“奇语”。上句用“桃李”、“春风”、“一杯酒”三个意象,就写出了当年桃李盛开,春风得意,樽酒论天下的快乐时光。后句用“江湖”、“夜雨”、“十年灯”三个意象,写出了身处江湖之远,复逢夜雨之骤,只有孤灯相伴的十年相思之苦。此联没有一个动词,全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和情境,这在诗歌创作中是十分罕见的。乐境与哀境交织,以乐境衬托哀境,是本联一大特色。“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可见欢会极其短促,而飘泊极其漫长。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赞赏黄几复为官之廉洁与能力之干练。前句讲黄几复作为一县之长,却家徒四壁,无意经营自己的小家,这是何等清廉。古来清官,往往是良吏。后句讲黄几复治理地方有道有术,有丰富的为政经验。“治病”,不是治理身体的病变,而是治理政治上的弊病。这里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名言,表扬黄几复善于治理地方,却不需三次跌断胳膊,言外之意是,黄几复不仅清廉,而且已有政绩,是治国辅民的干臣,为什么长期流放江湖之远而不被重用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赞美黄几复读书之勤勉,怜惜其处境之艰苦。前句写想象中,黄几复饱读诗书的习惯一直未改,但读书而至“头已白”,却依然远放岭南,似乎赞美之中又蕴含不平。结束句“隔溪猿哭瘴溪藤”,意在写黄几复为官边远的恶劣环境。猿猴的哭叫,往往异常凄凉哀怨,前人有“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三声泪沾衣”的句子可以作证。且猿哭的地方,藤萝环绕,弥漫着有毒气体瘴气,这是何等险恶呀,不平之鸣,怜才之意,全都蕴含其中。

黄庭坚的这首作品,除了情感上的真挚感人外,还有三个突出特征。

一是组合寻常意象而创设创新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皆是寻常意象。但组合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则立马感觉意境清新,读之隽永有深味。前人诗中用“江湖”,用“夜雨”,用“十年灯”者多矣,然此三词合为一句,则前人所无。譬如膳夫治馔,即用寻常鱼肉菜蔬,而配合烹调,易以新法,则芳鲜适口,食之无厌。前人讲化腐朽为神奇,是写作一大功夫,而化平常为新奇,又何尝不是写作的功夫呢。

 二是化用典故了无痕迹。黄庭坚曾言,“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黄庭坚作诗,追求“无一字无来处”,且把这一特点推到极端,却不着痕迹,尽得风流。此诗引用多个典故和成语入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却一点不觉得有生硬晦涩之弊。

三是句法格律打破常轨。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但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乃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而诗的神气也随之而现。这一点,黄庭坚是学的杜甫。杜甫首创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按照律诗的平仄格式,是不吻合的,却能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黄庭坚推而广之,于当用平字处往往易以仄字,“持家但有四立壁”句,两平五仄,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恰好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洁干练,刚正不阿的性格。

组合常物而创成意境,引用典故而不觉有典,打破常轨而句意更强,是黄庭坚的创作思想和独特风格,无疑值得当今诗歌创作者揣摩借鉴。

黄庭坚之所以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主要得力于创新精神。当今旧诗与新诗之创作,往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盖因循者众,必然创新者寡。众所周知,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但诗风却截然不同,诗的影响比苏东坡更大,这个问题值得当今诗坛君子深思。欲求中国当代诗坛之突破,黄庭坚实在可以作为学习楷模。

                                                                                                                                                            2014年5月26日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