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廓然无累 风波自定 ——苏轼名作《定风波》赏析

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14-03-24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即便对作品的理解毫厘无差,也只算达到了“知”的要求。如果能够从阅读作品的感动中获得一份启迪,积聚一份人生的正能量,那就称得上达到“悟”的境界了。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特别的功能,不仅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而且还能能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让人少了外物的挂碍,多了心境的纯净,理性面对人生挫折,冷静应对人生风波,而修成人生正果。

苏东坡的《定风波》,就是这样一首名作。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这首作品时,苏东坡正值乌台诗案后贬官黄州的人生第一次低谷,心境可谓郁闷极。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指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汉代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文坛领袖这些诗词传播对新政推行很不利神宗默许下,元丰二年(1079), 苏轼朝廷派出的官员从浙江湖州知州任上抓进乌台,被正式提讯一关就是4个月。办案诸人对苏轼严刑拷打,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就是当时的实录。已经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经过一些好心人的解救,苏东坡未判重罪,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名为地方武装副职,并无实权)

贬官黄州的苏东坡,心情之糟糕可想而知。其《临江仙》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感觉此生非为已有,而且为此久怀幽怨,对于未来,只有“江海寄馀生”的慨叹。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贬官黄州后的第三年。词牌选用《定风波》,看似无意,实为有意,暗含身处困境战胜风波的良苦用心。“定风波”三字,可以看作是此词的灵魂。

词作前面的序言,交待了写作的缘由。这年三月七日,在前往沙湖的路上,突遇大雨。由于雨具起先已经丢掉,同行的人都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显得十分狼狈,而苏东坡完全不为大雨所动,不久天气就放晴了,于是有感而作此词。《东坡志林》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看来,此次苏东坡前往沙湖,应该与相田买田有关。而相田买田的举动,显然是对仕途险恶的厌倦,颇有归隐田园的寄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全篇主心骨,可以理解为对“定风波”三字的诠释。“莫听”,语气坚决,不容商量,意谓外物不足挂怀,暗指毁誉置之度外。“穿林打叶声”,实景也,又暗指凶猛的攻讦诽谤之声。“何妨”,何以不可,有何关系,带几分俏皮,有挑战色彩。“吟啸且徐行”,一边吟诵诗句,一边吹着口哨,不因下雨而加快步伐,实指不受外扰、我行我素的人生态度,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草鞋,平民之装束;马,官员之所骑。轻,轻松愉快。暗指如今已是平民身,心情比官场中人轻松多了。谁怕,语气强硬,对于穿林打叶声(攻讦诽谤之声)何怕之有。“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两解。一则,不管遭遇多少烟雨(人生挫折),平生都会以一蓑之身应对之。二则,一蓑在身,出入烟雨,隐于江湖,不亦乐乎。此种境界,颇有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喜悦。料峭,微寒。料峭春风,似有所指,春风往往有特殊含义。酒醒,似有“众人皆醉我独醉”之意。皇帝似如料峭春风,吹我独醒之人。微冷,说实景,寓处境,戴罪之人,接受监管,岂不是微冷吗?山头斜照,看似写实景,也暗喻同情之力量。却相迎,有不意受到援助之喜悦。沙湖道中遇雨而晴的气候变化,与乌台诗案的发生过程和最终结果的人生遭际何其相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句实写人生感悟。回想一路走来的萧瑟处(乌台诗案带来的人生转折和际遇起落)的变化,得出的结论是“归去”,斩钉截铁之声,暗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旨趣,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内涵相扣。归隐田园,当然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宠辱不惊,得失无虑,任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是苏东坡此时的心境。

清末词学家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的确,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即景生情,借景抒情因自然现象,写人生感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是本词的一大特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主张“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继而强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按照王国维的评价标准,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无疑是宋词中的一流作品。

以上解读,已经完成了对本词的基本理解,实现了“知”的目的。但从诗词鉴赏角度讲,这只完成了第一步。欣赏一首作品,如果只是对原意理解准确,而没有受到一种感动,获得一种启发,最多不过是刻舟求剑的愚子。诗词的生命,是蕴含在作品里面的能够让人感动、给人启发的特质。就本词而言,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旷达本性。所谓旷达,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视曲折坎坷为常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挫折。挫折中坚持,失败中旷达,绝望中乐观,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坎坷,追求人格的高尚完美,是这首词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之所在。

山脉与河流的走向往往弯弯曲曲,几乎成为自然界的常态。形态笔直的山脉与河流绝少,如果偶有出现,那也不过是自然界的非常态。

自然界如此,人世间亦然。人生道路笔直平坦,是异常罕见的个案,而曲折坎坷,风波时起,几乎是每个人的必然经历。

我们欣赏这首作品,如果能够学习并修成应对人生挫折的处世方法,有超然物外之心,对一切事情都能廓然无累,淡然处之,那就可以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了。也许,这才是赏析本词的真正目的。

                                                                                                                                                            2014324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