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中国长寿文化的重庆符号

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10-10-20

中国的长寿文化,有众多特色鲜明的重庆符号:巫山,盐卤,丹砂,白酒,巴寡妇清,长寿,长寿山,长寿湖……。

这些符号,构成一道道古朴、厚重、别致的风景,镶嵌在中国长寿文化的版图上,异彩纷呈,灵光四射。


巫山,中国长寿文化的早期中心

中国早期长寿文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一源三流,即起始于一个源头,演变出三系支脉。

一个源头,是指处于萌芽阶段的原始长寿文化。主要表现为对上天和神灵的敬畏,对巫师和巫术的迷信,对长寿的渴望,对寿者的仰慕,对不死之药的痴迷。

三系支脉,是指原始长寿文化从春秋中叶开始分流演变而成的人本长寿文化、科学长寿文化和宗教长寿文化。

人本长寿文化,是中国长寿文化的第一次历史转型。最大的特征是,把追求长寿从依赖上天和神灵,转移为依赖人类自身。

科学长寿文化,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为标志,并派生出气功养生学、药物养生学、膳食养生学、宫廷养生学等分支学科。

宗教长寿文化,集中在道教和佛教。道教主要表现为练功调气、炼丹服药,佛教主要以禅宗的禅定静虑为代表。

中国最原始的长寿文化,主要起源于三个地带。

一是昆仑神山。这是中国最早的长寿文化神话区,被誉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最有权威的神是西王母,掌管着不死之药。

二是环渤海湾。相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战国秦汉时期,多位帝王曾派人寻找不死之药。

三是巫山地区。古代巫医同源(巫,繁写一为“毉”,从巫),故巫就是上古的医者。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山有十巫,从此升降,沟通上天、神灵与人事,且“皆操不死之药”。

巫山巫医合一为基础,以盐卤,丹砂,白酒为依托的长寿文化,使延年益寿的梦想摆脱了迷信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从而成为中国原始长寿文化分流转变为科学长寿文化的演化中心。


盐丹酒,中国长寿文化的三块基石

从早期巫医合一,到秦汉以后巫医分立,重庆地区的盐卤,丹砂,白酒,为中国长寿文化走向科学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重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盐卤之都。上古时期,以宝源山(今巫溪境内)盐泉为中心的大宁河流域,是南方的主要产盐区,后来扩展到整个峡江地区和四川全境。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丹砂之乡。巴渝文化,往往盐丹并提。史载,古代巴人聚集区皆产丹砂,核心区域为峡江和渝东南地区。

重庆是中国古代的酒都。商周到南北朝,峡江地区盛产“清酒”、 “巴乡清”,驰名全国,《水经注》曾记载重庆“郡出名酒”。唐宋元明时期,以云阳出产“曲米春”最为有名。明末清初之际,重庆人因战乱逃离家乡,白酒技术向西南转移,催生了后来川南黔北的中国名酒金三角地带。

盐卤、丹砂、白酒,都是人类长寿必不可少的药用物资。

盐卤是人类生存必需品。有盐则生,无盐则亡,是一条铁定规律。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战争,就是围绕争夺盐卤资源展开的。

丹砂是长生之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在中药上品之首位,《抱朴子》谓“仙药之上者丹砂”。历代视丹砂为神物,炼之者众,服之者迷,流传甚为久远。

白酒既是食品,更能药用。酒能益寿,早为常识。医源于酒,由来已久。医,繁写本作“醫”,其中“酉”,本为盛酒之器,与酒义通。《汉书·食货志》谓,酒,百药之长”。


巴寡妇清,中国长寿文化始祖

说到丹砂,不能不提到出生于重庆市长寿区的巴寡妇清。说到巴寡妇清,人们都称颂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实业家,而忽略了她的另外一个重要身份:中国长寿文化始祖。

在中国长寿文化的三块基石中,丹砂因其长生功效,影响最大。而巴寡妇清,则是目前已知最早生产经营丹砂的企业家。

《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的记述:

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从这个记载看,巴寡妇清的身份异乎寻常。

当时巴渝地区还处于政教(原始宗教)合一、巫医合一的历史阶段,作为宗教领袖的巫,同时也是政治领袖、经济首领和掌握医药技术的医家。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显然具有巫医合一的时代特征。

从“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的历史看,巴寡妇清的地位可谓炙手可热。个中的玄机,与其拥有长生之术不无关系。

历来对这句话的理解都颇值商榷。贞妇”,按照惯常的解释,指夫死不嫁,保守贞节的妇女。其实,贞,本义为占卜,商周时期形成贞人阶层,是君主身边地位极高的权力集团,其身份和职责相当于南方的巫。可见,巴寡妇清就是女性贞人。

秦始皇渴求长生不老之药,曾屡屡被方士蒙骗,而丹砂对人的长寿则有实际功效。巴寡妇清作为控制丹砂的巫医,对秦始皇而言具有特殊价值,所以才会“以为贞妇而客之”,就是“把她当作女性贞人(巫医)而按贵宾之礼供奉她”。换言之,巴寡妇清的另外一个隐秘身份,应当是秦始皇的保健医官。

据专家考证,秦始皇陵寝地宫灌注多达上百吨的水银,从当时丹砂产地和拥有量来分析,正是由巴寡妇清供应的丹砂炼就的。


长寿,中国长寿文化地标

说到中国长寿文化的重庆符号,不能不说到长寿区。长寿,是重庆最有影响的中国长寿文化符号。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只有重庆的长寿区用“长寿”二字命名。从元末至23年(公元1363年)明玉珍大夏政权置县至今,长寿之名已经使用了接近650年。

更为奇特的是,重庆的长寿得名后,其它地方叫长寿的,就只好改名。湖北钟祥,自西魏大统17年(公元551年)置长寿县,历经820多年,明洪武9年(公元1376年)废止,显系让名于重庆的长寿。黑龙江延寿,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置长寿县,民国初年,因与重庆的长寿重名,故而改为今名。

关于长寿得名的依据,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长寿县志》说得很清楚:“县有长寿山,以人多寿考,故名”。

其实,长寿“人多寿考”的历史,远远早于元末明玉珍始置长寿县的公元1363年。明朝的《蜀中广记》卷18《重庆府·长寿县》记录“乐温山”时引《乐温志》云:“以此山人多耆耉(音qígǒu,长寿之意)亦名长寿山”。

这里提到的《乐温志》,显系长寿置县之前的古乐温县志,据考证,其编纂时间为南宋。据此,长寿“人多寿考”的历史,至少起于宋朝,或者更早时期。


长寿湖,中国长寿文化圣地

既然长寿得名于长寿山,那么,山在哪里呢?

明末曹学佺《蜀中广记》卷18《重庆府·长寿县》援引《乐温志》,有这样一段记载:

《乐温志》曰: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在县南四十里。元时置涪陵巡检司,因唐县址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之得名。《志》以此山人多耆,亦名长寿山。

据此,作为长寿得名依据的长寿山,原名乐温山,山下有乐温滩,位于古乐温县城(今长寿区龙河镇灌滩寺,已沉入长寿湖底)以南40里。

康熙53年《长寿县志》则说“乐温山,治东四十八里”。民国17年《长寿县志》又说“乐温山,在治东北五十里”。两个记载只是里程有2里之差。

按照这些记载,长寿山应该位于古乐温县城以南23公里和现长寿区城区河街东北28公里的接壤地带。

结合历史记载、出土文物、山川名物、地理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证,古乐温滩就是现在的狮子滩,古长寿山就是现在的长寿湖安顺岛。因此,长寿湖又多了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名字:中国长寿文化圣地。

当然,重庆的长寿文化符号还不止这些。但是,就是这些符号,已经足以证明重庆在中国长寿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中国长寿之都。 

                                                                                                                                                       20101020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