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菩提圣灯

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菩提圣灯

话说菩提圣灯

话说菩提圣灯

菩提山建寺以来,出现了很多离奇迷幻的精彩故事,最负盛名的是“菩提山上灯一盏”,也就是长寿八景中的第一景,人称“菩提圣灯”。

当前,菩提圣灯的恢复重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方案正在设计讨论之中,今后必将成为菩提山大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然而,菩提圣灯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突出特点?当时为什么要建立?有什么文化背景?这些问题,实有探讨的必要。

历史回眸

菩提圣灯在长寿知名度很高,曾被明末清初长寿籍文化名人李开先《长寿八景》列为第一景而大加赞美:

灵山天际望,莲炬斗间萦。金阙回朝旭,珠宫敞夜明。

鸟啼惊绕树,蛾附竞依檠。应识昏衢晓,春光绕凤城。

这盏圣灯位于菩提山南峰灯杆堡上,灯杆高五六丈,与菩提山最高峰西峰上的玉皇楼齐高,灯就是给玉皇大帝点的,因而又有玉皇灯之称。

菩提圣灯,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现在已经无从确考。

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的《重庆府志·长寿卷》,记载菩提山时,只字未提有圣灯。书中收录的“乐昌十景题咏”,由当时的四川布政使李斆(xiào)题写,也没有菩提圣灯一景。明朝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春二月,长寿出生的进士戴锦,削职落官后回到故乡长寿,游览了菩提山,将菩提山更名为晶山,并写下了《更菩提寺为晶山寺并序》的序和诗,亦未曾提到有菩提圣灯。

据传,菩提圣灯的灯杆,开始时是用木桩做的。明代有个僧人法号大智的,为了使菩提山更有灵气和名气,便请匠人锻造了一根长七丈(约20米左右)的铁柱,立于菩提山顶的“灯杆堡”高台上,寺僧用棕绳将灯笼拉上杆顶,燃灯于铁柱顶上。寺僧每天掺菜油燃灯而昼不熄,每夜燃耗菜油三五斤。每当夜晚,菩提山顶灯杆堡铁柱顶上,光芒四射,灿若明星。周围十里八乡都看得见,特别是夜明气清的时候,圣灯的光芒与满天繁星混在一起,分不出哪里是天上的星,哪里是地上的灯。长寿当地有菩提圣灯“照得北观起烟霞”的诗句,可见灯光之亮照射之远。

菩提圣灯在明朝灭亡之前,应当已经存续了一段时间。明朝灭亡于公元1644年。据此推算,菩提圣灯的建立时间,最大的可能应该在公元1510—1600年之间。

菩提圣灯从明朝后期建立起,世代相传,到了清末,一个叫周本一的长寿拔贡(国子监学生)认为菩提山上的圣灯破坏了风水,“有碍文风”,影响本籍学子升学考取功名,“便毁其灯柱”,于是“菩提圣灯”便熄灭了。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菩提圣灯又重新燃起来了。只是,灯柱用的是木杆,灯用绳索吊起,大小象脆皮西瓜,直径在二十公分左右,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矣。解放以后,寺毁灯熄,菩提圣灯,从此变成了历史记忆。

景观价值

长寿菩提山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用什么吸引游客?

要打菩提山的牌,似乎不是最佳选择。因为长寿之外,重庆酉阳、四川乐山、江西赣州、广东阳江、山西长治,都有菩提山。

至于菩提寺,国内就更多了。重庆酉阳、四川乐山、山西长治都有菩提寺自不必说,浙江杭州、上海嘉定、山东青岛,都有菩提寺,河南省唐河和镇平,竟然各有一座菩提寺。如果论历史底蕴、建设规模、社会影响,则这些菩提寺优势非常明显,比如上海的菩提寺,为三国东吴时期孙权之母吴国太所敕建,距今已有1766年历史;青岛菩提寺,则是长江以北最大的佛教寺院。

菩提山,定位为达摩道场,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价值,但不能形成独占性的核心吸引物,其市场号召力还有待观察。原因很简单,放眼一看,全国达摩道场已经有广州华林禅寺、南京定山寺、嵩山少林寺,这三处寺庙都是菩提达摩曾经弘法的场所,有很多菩提达摩的故事可讲,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早已成为海内外僧众的向往之地。反观菩提山,历史上没有菩提达摩曾经至此传教的记载,作为新定位的达摩道场,在影响力上暂时似难以与已有的三处达摩道场比肩而立。

基于这些情况,菩提圣灯的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从全国佛教圣地看,圣灯景观非常稀有,往往视圣灯为奇观,以圣灯为看点。峨眉山的圣灯,又称佛灯,和“佛光”一样大有名气,被人们赞之为“万盏明灯照峨眉”和“万盏明灯朝普贤”,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江西庐山的“天池佛灯”,自古以来非常有名,五百多年前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曾经为此留下了“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的诗句。除开峨眉山和庐山外,全国还很少听说哪个佛山的圣灯有名。其实,峨眉山和庐山的所谓圣灯,乃自然现象,是附着在树枝上的“密环菌”遇到空气湿度达到100%时发出的辉光,也有人提出圣灯是“云层对星光的反射”所致。不过,峨眉山也好,庐山也好,圣灯虽然名气很大,却很难见到。因为,圣灯景观的出现,要具备四个自然条件:一是雨后初晴;二是天上没有明月;三是山下没有云层;四是山顶没有大风大雨。然而,菩提圣灯却不会让游客失望,它的熊熊火光,任何时候都能远远看到,这是全国其它佛教圣灯不可比拟的。

如果用当代文化旅游的眼光看,菩提圣灯应该是长寿老八景中最有价值的人文资源,是菩提山文化旅游景区的标志性景观,是菩提山乃至长寿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因为,菩提圣灯是长寿具有唯一性的独占资源,全国佛寺,还没有哪个以恒久来熄的圣灯闻名。菩提圣灯,堪称长寿独有,全国一绝,世界罕见,它的品牌价值和旅游号召力,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菩提山和菩提寺本身。

看来,做大做活做强菩提山文化旅游,很有必要在菩提圣灯上大做特做文章,把文章做好做活。

佛学意蕴

菩提山为何要建立圣灯,这当与圣灯的佛学意蕴有关。

在佛教文化中,灯不仅代表光明,而且是佛法的象征。“一灯能破千年黑,一智能除万年愚”,这就是灯的智用和智慧的殊胜。再就佛法而言,《瑜伽焰口施食集要》说过:“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里,三宝为舟航”。可见,在佛教徒看来,灯就是佛法,佛法就像灯火的照明破暗,照亮人们的涅槃之路。因此,《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曾说,“佛所言说如灯传照”。意思是释迦牟尼的言教,就是照亮人心引人开悟的。在中国,象征太阳的“卍”(音万)字符作为一个特定的吉祥符号,它出现在佛祖的胸前,象征着佛祖的思想,是一种瑞相,一种吉祥万德的标志,可以说是转世之轮永不变更的中心。

佛教的观念认为,燃灯能够积累功德。在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在佛塔、佛像及佛经前燃灯而积累功德的众多记载。据《增一阿含经》所述,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以烛火麻油天天供养宝藏如来,因而得到成佛的授记(成佛预言)。《菩萨本行经》记载,阇那些梨王为了听闻佛法,点燃千灯,以求无上正觉之道。《佛说施灯功德经》,是释迦牟尼对燃灯积累功德的集中言教,强调“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则总结出供灯有照世如灯、肉眼不坏、得于天眼、善恶智能、灭除大暗、得智能明、不在暗处、具大福报、命终生天、速证涅盘十大功德。

燃灯还有慈悲胸怀、普度人生之意。佛教不只是强调自己开悟,还强调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燃灯表法,意为点灯者愿意燃烧自己,为的表明一种利泽他人的奉献精神与大慈悲心。莲花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圣物,往生佛国净土的圣众皆为莲花化生,莲花是佛门清净与无染的象征,因此燃莲花灯的用意,是引导众生永离恶道,同证菩提妙境。

佛教以灯喻法脉,法脉的传承被称为“传灯”,延续法脉就成为“续法灯”,法脉永久,是为“无尽灯”。中国佛教师资传承的史书,往往取名“灯录“。北宋道原禅师景德年间所编的禅宗史书,取“灯火相续”与“照破黑暗”的譬喻,冠上“传灯”之名,记录师资相承的次第而称为《景德传灯录》。其后,历代禅宗史传亦多援引其例而续作各种《灯录》。如《天圣广灯录》、《联灯会要》、《传灯广录》、《净土传灯总系谱》、《五灯会元》、《五灯全书》等。

人文背景

菩提圣灯的建立,是因为圣灯是佛法的象征。那么,佛教为什么要以灯喻法呢?这不能不涉及佛教的文化背景。

佛光,是佛陀眉宇间的白毫所辐射的光辉,是佛陀智慧和法力之源,是佛陀“三十二相”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佛像的灵魂,象征佛陀的庄严神圣和不可侵犯。光轮或光晕所传递的艺术效果,表现了发光的氛围或发亮的云彩,这是圣化之人的身份标志。这是一种驱散黑暗与无知的精神之光,同时也象征着智慧和心灵的纯净;它充分反映佛陀已经升到五蕴皆空、辉煌灿烂、圆觉无碍的精神境界。

崇尚佛光,以灯喻法,当与亚洲早期人类的太阳崇拜有关。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日神信仰的历史。在人类学家看来,凡是太阳照耀的地方,均有太阳崇拜的存在。西方学者认为,“一切神话均源于太阳”;“旧约全书》认为,上帝耶和华于火中诞生。很多民族的原始信仰,无不与太阳或者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创建自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是否也与太阳崇拜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佛光作为佛陀智慧的象征,与印度早期太阳崇拜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印度的原始太阳崇拜,从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300一1750)古城遗址出土的印度河印章中就有所体现。印度河印章正面刻有“卍”字、“十”字图案,反映了太阳万丈光芒光照四方之意。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之一《梨俱吠陀》(约公元前1300一前1000),把太阳称作“众生之主”。 可见,崇日观念是印度宗教思想和自然崇拜中最重要、最流行的观念。至今,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一直被佛教当作自己的护法神。

那么,以灯喻法,为什么在中国如此通行无碍呢?这与中国崇日的信仰和传统不无关系。一是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早期中国有日鸟图像、太阳纹样、“十”字纹、“卍”字符等崇拜太阳的遗存。二是中国古代岩画存在大量有关太阳崇拜的图案。三是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太阳崇拜的记载,炎帝与太阳有关,黄帝与光亮有关,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的起源密不可分。四是中国盛行大红大喜的尚红情感和人文传统,也是崇日观念的产物。

简而言之,圣灯是对佛光的转化,佛光是太阳崇拜的延伸,圣灯的根,是早期人类的太阳崇拜。

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