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水异 文脉何处寻

武陵山水异 文脉何处寻

武陵山水异 文脉何处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千百年来,人们在诵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时,脑海中就镌刻下了“武陵”的深深印记。太极武陵,是武陵山的雄秀一角。人们在爱慕太极武陵林壑溪泉之美的同时,也在关注武陵山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蕴。

武陵之名缘何起

武陵山,作为山名,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已经很难详考。但武陵山的山名,源于武陵的地名,则是比较确定的。

武陵,作为地名,最早的范围并不在今天的武陵山范围内。早期的武陵,指的是秦汉时期的汉中郡地域,既有武陵县,又有武陵水,大约位于现在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的竹溪县、竹山县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居住的是庸人,后来因为楚国灭庸和秦国平楚,被迫南逃而迁徙到了今天的武陵山范围。湖南的大庸,就是庸人南逃的直接证据。从此,武陵之名,也随之南移。到了西汉初年,把现在的武陵山范围,从黔中郡改名为武陵郡,而武陵山的名字随后也就出现了。

中国历代以“陵”字结尾的地名不少,往往与陵墓有关。如湖南的零陵,源于舜帝的墓地,而湖南炎陵,则源于炎帝的墓地,重庆的涪陵,则源于巴人祖先的陵墓。那么,武陵山,为什么要起名武陵山呢?武陵以“武”命名,则陵墓的主人必然与“武”有关。从中国历史看,能够平息战争的人,首推蚩尤。蚩尤是上古时代南方九黎部落的首领,曾与炎帝大战,并把炎帝打败。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发动涿鹿之战,蚩尤部落才战败。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此后,秦始皇曾封蚩尤为战神,刘邦出兵前先要祭祀蚩尤。可见,黄帝、秦始皇和汉高祖都奉蚩尤为武战之神,一言以蔽之曰“武”。由此可知,武陵,即武神蚩尤之陵。武陵山,即纪念武神蚩尤之山,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巴国旧都说涪陵

太极武陵,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范围之内。追溯太极武陵的文脉,不可不谈到涪陵。

正如武陵山之“陵”与陵墓有关一样,涪陵的得名与巴国先王的陵墓有关。巴国的政治中心,最早在湖北西南的武陵山区,后来迁移到长江三峡一带,由于受到东边楚人的进逼而溯江西迁,先后定都忠县、丰都,最后定都涪陵。然后,楚国对巴国仍然没有放过,巴人被迫继续西迁到重庆、阆中等地。《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大家知道,枳是涪陵的旧名。这个记载表明,巴人以重庆为国都之前,曾经长期以涪陵为国都。涪陵白涛小田溪发掘出的战国巴王墓葬群,证实了史书记载的准确性。涪,是乌江的简称,因为乌江曾经叫涪水。陵,指巴人先王之陵。将涪与陵结合,就有了涪陵的名称。

不过,涪陵作为巴人国都之时,并不叫涪陵,而是叫枳。枳,很多人不解其意,其实,枳,就是原始的酸柚。枳,作为一种原始水果,对中国的水果业有着重大贡献。据果树专家的最新研究,枳,确信是柚子的远系祖先。

涪陵称为枳的时代,曾经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战国策·燕策》记载,苏代劝阻燕昭王赴秦时说过一句话:“楚得枳而国亡”。意思是说,楚国占领了枳,导致了楚国的最终灭亡。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之后,枳成了秦楚之间的分界线,也是秦国进攻楚国的前沿阵地,楚国占枳,显然触动了秦国的战略底线,于是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楚国国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火焚楚先王陵墓,楚国被迫退出枳,向东迁徙,并最终导致楚国的灭亡。

白虎庙前话白虎

从武陵禅寺到太极武陵北门的通海路上,有一座山神庙,名曰“白虎庙”。庙中供有白虎塑像,不怒自威,受人供奉,香火不断。好多人不明究里,以为是封建迷信,其实,白虎是巴人的祖先崇拜对象。

据古文献记载,巴人最早的君主叫廪君。据史书记载,巴人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五姓共同约定了选举君主的办法,能从远处掷剑中石上目标者,能用土陶船浮于水中者,即奉为君主。结果只有巴氏务相能中剑、浮船,其余竞争者剑未中,船都沉了。于是共立务相为君,称为廪君,含义是能够惠民粮食的君主。

相传,廪君率领巴人五姓沿夷水(今清江)流域向东发展,到盐阳(今盐井寺),射杀征服了盐阳女部落,后又向川东扩展,发展为一个廪君时代的巴氏族。后来,廪君战死,灵魂化为白虎,巴人遂以白虎为图腾,当作祖先崇拜。巴人尊白虎为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虎形图语在巴蜀考古发现中的大量存在,正是巴人尚虎的证明。

战国后期,巴国先后受到楚国和秦国的进攻,饱受战乱之苦的巴人后裔纷纷逃遁入武陵山区,渐渐演变成今天的土家人。至今,土家人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古代巴人的生活习俗,更保留着崇拜白虎的传统。太极武陵的白虎庙,就是当地土家人祭祀祖先的神庙,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之情。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