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荔枝杨贵妃的最爱

长寿荔枝杨贵妃的最爱

长寿荔枝杨贵妃的最爱

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曾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巧妙地批评唐玄宗为博得杨贵妃欢心而命令快马运送新鲜荔枝的荒唐举动。

于是,杨贵妃喜食荔枝,成为流传甚广的历史故事。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唐玄宗命快马为杨贵妃运送的荔枝,应该来自于岭南。可是,很多人没有想到,作为杨贵妃最爱的荔枝,并非出自岭南,而是出产于咱们长寿。

杨妃由来嗜荔枝

杨贵妃,名玉环,字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她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始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转身成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地位堪比皇后。

杨贵妃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史载,杨贵妃出身于宦门世家,祖上为著名的弘农杨氏,其父杨玄琰,曾任蜀州(治今成都崇州)司户(掌户籍、赋税、仓库等),杨贵妃10岁左右,其父因罪下狱,卒于狱中,于是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曾任河南府土曹),直到成人。

杨贵妃嗜食荔枝,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那么,杨贵妃为什么嗜食荔枝呢?中唐时期的史学家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按照这个记载,杨贵妃喜食荔枝的缘故是因为她出生于四川,因四川盛产荔枝,因而形成了嗜食荔枝的习惯。

但是,这种解释也许是肤浅的。杨贵妃嗜食荔枝,当与保持青春美丽有关。天宝四年,杨玉环封为贵妃,时年27岁。此时年逾60的唐玄宗被她倾城倾国之色所折服,发出这样的感叹:“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白居易的《长恨歌》称杨贵妃“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致使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原来,杨贵妃之所以嗜食荔枝,也许看中的正是荔枝的排毒养颜功效。因为,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丽,是她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唐玄宗来讲,他最为看重的也正好是杨贵妃的美丽,难怪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动用国家交通干道运送新鲜荔枝。

荔枝并非岭南来

岭南盛产荔枝,在中国几乎是常识。汉代史书早有“南海献龙眼荔枝”的记载(《后汉书·和帝》),唐代名相张九龄写了脍炙人口的《荔枝赋序》,称颂“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琼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特别是苏东坡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让岭南荔枝名声大噪。

唐玄宗命令快马为杨贵妃运送的荔枝到底来自哪里,历来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唐玄宗令“每岁飞驰以进”的荔枝来自岭南。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五载》) 。从此,杨妃荔枝来自岭南,几成定论。

但有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从岭南到关中,路途遥远,运输中的荔枝难以保鲜。李肇《唐国史补》载,虽然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白居易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时,曾写有《荔枝图序》,认为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可见,荔枝盛夏成熟,极难保鲜。

专家考证,盛产荔枝的岭南,距长安有四五千里之遥,唐代驿传“诏书日行五百里”,马匹速度的极限(多匹驿马轮换奔跑之总程)也不过六七百里,因此,从岭南到长安至少要花七八天时间,凭借当时的保鲜技术,岭南荔枝抵达长安,是断不能保持新鲜的。

由此可见,唐玄宗诏令驿马飞驰传递京师的荔枝,并非来自岭南。

乐温荔枝妃子笑

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原来杨贵妃喜食的荔枝,来自当时的涪州乐温县,即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

从荔枝产地分布看,巴蜀是离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地。北宋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并直言“唐天宝,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北宋的苏东坡有《荔枝叹》云:“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元朝史学家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云:“自苏轼诸人皆云,此时荔支自涪州致之,非岭南。”可见,地处巴蜀的涪州盛产荔枝,确实是由来已久。

除了前人的明确记载外,其实从荔枝保鲜的角度看,如果从近邻长安的蜀地涪州飞驿到京,则比较合理可行。涪州去长安不过二千里,飞驿三日可到,新鲜程度远比岭南驿致者为高,故每年真正能驿到之新鲜荔枝,必来自涪州,非来自岭南。

不过,唐时的涪州,下辖涪陵、乐温、武龙(今武隆)三县,那么,唐玄宗用快驿输送的涪州荔枝,到底产于何地呢?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提出重要史实依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涪州荔枝的确切产地,应该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乐温县。

严耕望先生的考证,有两条硬证据。一则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三○涪州乐温县载“此县出荔枝”。而《元和郡县志》涪州治所之涪陵县和武龙县,只字不记荔枝事。二则北宋初《太平寰宇记》卷一二○涪州之乐温县载,“县地颇产荔枝,其味尤胜诸岭。”

可见,唐宋时代最为权威的地理总志,均没有涪陵、武隆盛产荔枝的记载,而对乐温盛产荔枝记载明确,且评价甚高,则杨贵妃喜食的涪州荔枝,无疑就是乐温荔枝了。

其实,还有一条严耕望先生没有引用的证据。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8年)七月十四日,著名诗人范成大离开四川沿江赴杭州旅途中,船泊乐温,写下了《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一诗,诗中描写当时的长寿景物,有“城郭廪君国,山林妃子园”的句子,正好可以作为杨贵妃喜食乐温荔枝的佐证。

悠悠天宝荔枝道

既然,杨贵妃喜食之荔枝出产于乐温,那么,乐温荔枝又是怎样运抵长安的呢?

这涉及到古代四川与陕西之间的交通问题。古代四川与陕西关中之间,横亘着两条东西走向的大山脉,一是四川与陕西交界的大巴山,二是陕西关中与汉中之间的秦岭。唐时的乐温荔枝运往长安,必须先翻越大巴山,进入汉中地区,再翻越秦岭,进入八百里秦川。

专家考证,经过汉中翻越秦岭连接关中的道路叫子午道。子午道北口起源于石羊关,距西安仅52公里,由长安县子午谷口进入秦岭南下,经宁陕、石泉,南至汉中的西乡县子午镇,全长六百六十里。

从汉中的西乡县南下,经过荔枝道翻越大巴山,就进入四川北部的万源、宣汉、开江,然后进入今天重庆的梁平、垫江和长寿。

荔枝道的得名,显然与杨贵妃有关。唐天宝年间,由于玄宗贵妃杨玉环嗜食荔枝,遂修整四川涪州至长安的道路,取道达州(今四川达县),从陕西汉中的西乡县快马入子午谷,进呈贵妃的荔枝犹新鲜如初。杜甫曾对之叹曰:“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由于荔枝道乃天宝年间因运送荔枝而兴建,故起名天宝荔枝道。

历史上对天宝荔枝道有许多记载。

南宋中叶王象之编写的《舆地纪胜》,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地理总志。该书引宋代《洋川志》云:“杨妃所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舆地纪胜》卷一七九梁山军景物目下云:“高都山距军北一十五里。……高都驿路,乃天宝贡荔枝之路也。”

根据专家的研究,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描述出天宝荔枝道的具体路线:由产地涪州乐温,沿着今天的龙溪河河谷向东北方向行走,经垫江,达到梁平,再由梁平北上,进入今天四川的开江、宣汉、万源,翻越大巴山山脉北上,进入陕西汉中的西乡县,然后继续北上穿越子午道,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最后从长安正南进抵京师。

这条荔枝道,历代王朝将它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事实上已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建的公路穿越整个秦巴山区,横跨川陕两省,天宝荔枝道就成为引领这条路的路标。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对这条道进行大规模拓展建设,1958年修建的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大多路段均在荔枝道线路的基础上建设。

20世纪中叶的《四川人文图》显示,由长江北岸之长寿县,有汽车道东北经垫江、梁平、开江、宣汉、万源,北越大巴山至陕西汉中西乡县的子午镇。21世纪之初的四川地图上,也赫然标有自长寿、垫江至梁平,又北至开江及达县的一条赭黄色高等级公路。这条路正是沿着天宝荔枝道驿传的路线兴建的。

2012年11月25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