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在中国寿文化史上曾经有过何种贡献,居于何种地位,至今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拟从中国寿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总体格局中去探究长寿的独特贡献和重要地位,为长寿的寿文化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一、厘清长寿在中国寿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必要
就全国范围看,湖南南岳,江西三清山,四川彭州,山西寿阳,海南三亚,河北秦皇岛,广西永福,江苏如皋等地的寿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开发势头强劲,各呈异彩,已经远远走在了长寿的前头。
主张开发长寿之寿文化者,理由主要有三:一则长寿是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行政区域。二则境内有文星拜寿的传说和人多寿考的记载。三则城区轮廓如凤凰,罗围有长寿山,长寿湖现天赐寿岛,均有寿文化之要素,能丰富寿文化之内涵。
疑之者则另有见解。一则中国曾以“长寿”命名者并非只有长寿,至少还有湖北之钟祥,命名时间为公元551——1376年,早于长寿800多年;黑龙江之延寿,命名理由乃境内有长寿山,与长寿旧志所载得名原因相同。至于以长寿名镇者,则有湖北钟祥、湖南平江、河北新乐、江苏江阴等。二则天下以长寿内涵“寿”字命名的行政区划多矣,如山西寿阳,山东寿光、寿南,安徽寿县,福建寿宁,浙江寿昌,四川仁寿等。三则长寿的寿文化积淀,从文星拜寿的传说和明玉珍天统元年(1363年)命名至今大约645年,远远短于国内其它以寿文化出名的地区,如传说中的彭祖故里四川彭州,南极仙翁故里山西寿阳,显得底蕴不厚。四则国内已有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四川乐山、辽宁辽阳、新疆克拉玛依、广西永福、湖南麻阳等长寿之乡,积极申报者亦复不少,而长寿100岁以上寿星所占人口比例不算太高。五则长寿之产业布局为化工冶金工业区,人多环境质量之虞,与健康长寿之必备条件似背道而驰。
基于此,长寿的寿文化开发必须寻找更加充足的理由,稳稳地站在一个坚实的制高点上。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这个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前日起草《长寿得名与巴寡妇清》一文,深感长寿的寿文化渊源至少应该提前1500年以上,其贡献之卓著,地位之特殊,底蕴之雄厚,影响之巨大,纵观天下,罕有其匹,令人既惊且叹。由此看来,厘清长寿与中国寿文化的关系,把握长寿在中国寿文化版图中的地位,显得何等必要。
二、 中国寿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历程
考察中亚之两河流域、北非之埃及、南亚之印度、地中海之希腊、美洲之玛雅等几大早期人类文明,其追求长寿的种种情形,与中国寿文化的起源极其相似,如出一辙,说明中国的寿文化与世界寿文化具有同源关系。
纵观中国寿文化的演变脉络,其主要特征为一源三流。即起于一个源头,分为三系支脉。所谓起于一个源头,是指中国的各类寿文化均脱胎、演化于早期的原始寿文化;所谓分为三系支脉,是指中国的原始寿文化经过分化演变,逐步形成了人本寿文化、科学寿文化和宗教寿文化三家流派。
1、原始寿文化。以上天和神灵崇拜为心理基础,以巫师、巫术为依托手段,带有浓厚的非科学、非理性特征和神秘主义色彩。这是萌芽阶段的中国寿文化,战国时期达到高潮,秦汉以后逐渐式微。春秋中叶以后诸子百家勃兴,开始出现分流。这种寿文化突出表现为帝王对长寿的渴望,对寿者的仰慕,对长生的向往,对上天和神灵的敬畏,对沟通上天、神灵与人之间的巫者的迷信,对不死之药的痴迷。
2、人本寿文化。是中国寿文化第一次伟大的历史转型。其最大贡献和特征,是把人们追求长寿的途径从依赖虚无缥缈的上天和神灵转移到人自己身上。这种寿文化以春秋中叶诸子百家的出现为起点,直到现在仍然具有独到价值。这种寿文化的出现,与诸子百家勃兴后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大解放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家,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死寿夭,其养生理论带有明显的科学因素,从而把中国的寿文化从神秘主义的泥潭带进了科学的轨道。
3、科学寿文化。是对人本寿文化的深化、丰富和发展。它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书籍的出现为标志,特别是经历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残的战争和疫病后,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派生出后代的气功养生学、药物养生学、膳食养生学、宫廷养生学等。科学寿文化的思想基础,无疑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人本寿文化思潮;其在养生技术的手段上,也借鉴继承了原始寿文化中巫术、巫药的合理因素和道家吐纳养气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这一支寿文化的一个杰出贡献是,直接带来了中医中药学的大发展,成为中国养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
4、宗教寿文化。主要集中在道教和佛教,起源于魏晋以后,直到近现代。道教的寿文化主要表现为练功调气、炼丹服药。练功调气,显然受到老庄特别庄子养生理论的影响,炼丹服药显然受到原始寿文化长生不死之药的影响。这种气、丹合一的养生文化,在魏晋南北朝的道士、名士、世族子弟、官员乃至皇室人员中颇为流行,唐宋时期此风不减,很多皇亲国戚和文人雅士均好此道。佛教的养生文化以禅定除虑的禅宗为典型代表,既借鉴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养生理念,也继承了道家道教的调气功夫,更汲取了中医中药的科学元素。
中国寿文化历史的演变,关键点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其源头则是早期的原始寿文化。
中国原始寿文化的起源,主要有三个中心:昆仑、巫山、燕齐。
1、昆仑。位于西北之青藏高原,是中国最早的寿文化神话传说区域。其寿文化神话主要存于《山海经》。《西山经》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海内西经》载:“此山万物尽有”,有“不死树”,还产玉膏或玉英,饮之使人长寿,屈原《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就是称颂其长寿功用。昆仑山是“百神之所在”,百神之中,最有权威和影响者乃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昆仑山最有影响的传说,是后羿曾经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嫦娥偷食而奔月。
2、巫山。位于古代巴楚两国交界处的三峡大巫山地区,自殷周以来就是中国寿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区。《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灵山,巫山也。山有十巫,从此升降以沟通上天、神灵与人事,且“皆操不死之药”。巫医同源,是上古人类之智者,是各种医疗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者。众多巫师集中出现在巫山,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上古时期宗教中心与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往往重合。巫山地区奔涌不息的盐泉和储藏丰富的丹矿,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两大必需品,促使巫山成为中国上古史上的重要文明区域,成为中国南方巴楚文化的重要源头。
3、燕齐。位于环渤海湾地区,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燕国和齐国。大海的神秘莫测,海市的虚无缥缈,以海为生的生死无常,造就了浓厚的神仙信仰。当时盛传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长生不老的仙人和仙药。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就曾听信方士之言,派人入海寻找不死之药。秦始皇不仅命徐福带人入海寻不死药,而且自己曾三次亲至齐国求仙。汉武帝则派遣多人到海上寻求仙药,多名方士也因寻药无果而被杀。
三个地区中,对中国寿文化影响最直接最重大的无疑是是巫山。昆仑的传说最早,反映出中国寿文化的西支来源,但主要是人们长寿理想的寄托,并无史实之依据。燕齐方士海上神仙与仙药之说,荒诞不经,早已成为笑谈。巫山之寿文化,起源时间远早于燕齐而接近于昆仑,其最大特征是以延年益寿之丹砂和巫医为依托,使人们渴望长寿的愿望有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功效,从而成为中国原始寿文化向人本寿文化、科学寿文化和宗教寿文化分流转变的关键区域,对中国的寿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 长寿在中国寿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1、巫山寿文化中心的溯江西迁
巫山作为中国原始寿文化中心,鼎盛时期当在殷商和西周。创造这一寿文化的民族,是开发经营食盐和丹砂的巴人。巴人早期活动于今湖北长阳境内之清江(古称盐水)流域,自西周到春秋战国,巴人先后建都于平都(忠县)、枳(涪陵)、江州(重庆),揭示出巴人政治中心逐渐溯江西移的史实。政治中心的迁徙,同以盐、丹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中心的变化有关,相应的寿文化中心也随之迁徙。
巴人政治中心及其寿文化之西迁,基于多种原因。一则西边的蜀人仰食盐和丹砂于巴人,故巴人的活动区域随着生意向西拓展;二则巫山盐丹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瞿塘峡西之长江沿岸和支流山区发现了更多的盐泉和丹矿;三则巫山东面的楚国迅速成长,势力范围扩大,争夺巴人的盐丹资源;四则秦楚争霸,峡江地区因区位和盐丹资源而成为战略要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而进逼楚国,巴人从此完成了西向的迁移。
2、战国中后期中国寿文化的中心在长寿
作为中国原始寿文化主要基地的巫山寿文化中心,随巴人活动而西迁,战国中后期其中心区域恰好迁移到枳与江州(涪陵与重庆)之间,归入枳地的长寿崛起为当时的寿文化中心。巴寡妇清的出现,标志着这个中心达到了鼎盛时期。
长寿之所以随巴寡妇清而成为中国的寿文化中心,关键在于丹砂生产经营的影响力。《神农本草经》列为中药上品之首位,《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其一为丹砂)攻之”,东晋葛洪《抱朴子》谓“仙药之上者丹砂”。可见,丹砂有多种药用功效,既是长生仙药,又为战争所需,是当时最重要的紧俏药材。
巴寡妇清在长寿的出现绝非偶然,从“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看,其家庭背景、资源垄断、丹砂产量、经营区域,天下一人而已,尤其是秦始皇痴迷长生不死药而敬重巴寡妇清,始皇陵地宫大量灌注之水银由巴寡妇清供给的丹砂转化而成,更说明巴寡妇清确实可谓手眼通天。一个穷乡寡妇却能礼抗万乘,根本原因是她来自中国寿文化的中心,对中国的寿文化有杰出贡献。
3、长寿是中国寿文化一源分三系的重要转折点
长寿作为中国寿文化中心的战国中后期,七雄争霸,战争连年,伤亡者众,疫病流行,于是救死扶伤,养生健康,成为那个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必然推动寿文化大步向前发展。长寿作为中国的寿文化中心,其丹砂和医技,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目光聚集的焦点。考察中国寿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长寿作为寿文化中心,也正是中国寿文化从原始神秘主义加速向人本寿文化、科学寿文化和宗教寿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形势和需求完全吻合。
与原始的寿文化相比,当时长寿的寿文化少了许多神秘主义色彩,更多强调的是药物对健康长寿的功用,这是对老庄以来人本主义寿文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虽然当时峡江地区巫风犹存,但与昆仑山的神话传说和燕齐海滨的荒诞故事相比,巴寡妇清因丹砂而名声大振,受到秦始皇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中国寿文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标志着中国的寿文化从原始迷信阶段进入了理性科学时代。因为,几乎与此同时出现的《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的寿文化开始跨入科学阶段。稍后以导引吐纳和炼丹服丹为特点的宗教寿文化的兴起,除了受到先秦养气理论启发外,主要受到了原始寿文化炼服丹砂的影响。
4、长寿的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雄厚
从历史的迷雾中厘清脉络,长寿在中国寿文化史上的贡献与地位昭然若揭。以巴寡妇清为标志,长寿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寿文化中心,但长寿的寿文化起源时间却早得多。联系埃及、中亚、印度等早期文明与中国南方(西南)的交流历史,参照中国寿文化的起源与流变,考虑地处峡江寿文化中心区和长江横穿境内等多种因素,则长寿的寿文化起源可以上推到夏商之际。
长寿得名之文星拜寿的传说和“人多寿考”的记载,与长寿作为战国中后期的中国寿文化中心源流相通,一脉承传。一则巴寡妇清的特殊地位和寿文化中心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寿文化意识,对后世的寿文化发展产生长远影响。苏东坡《 东坡志林》载“尔朱道士客于涪州,爱其所产丹砂,虽琐细而皆矢镞状,莹彻不杂土石,……采药者时复得之”。时长寿隶属涪州,足见直到宋朝,此地丹砂犹为人所重。二则关于“人多寿考”的记载和传说,可以推知此前寿文化发达、长寿者众多的情形,如宋代易学名家谯定,即是一老寿星。三则长寿之得名,乃皇家钦定,当时必有所据。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唐初始置乐温县,说明有长寿之物质保障。尤其值得注意者,长寿得名而同名者废。湖北钟祥,自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置长寿县, 唐宋因之, 明洪武九年(1376)废止,显系让名于长寿。黑龙江延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置长寿县,民国初年,因与四川省之长寿县重名而改名。
小结:长寿拥有源远流长,底蕴雄厚的寿文化,曾是战国中后期中国的寿文化中心,并在中国寿文化从迷信走向科学、一源衍为三系的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脱胎分流的特殊促进作用。
2008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