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圣地玉溪里

当前位置:首页 > 儒学圣地玉溪里

儒学圣地玉溪里

儒学圣地玉溪里

涪陵城区长江北岸的北岩,是北宋儒学大师、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颐谪官涪州期间,完成撰写其学术代表作《周易程氏传》的地方,人称点易洞或读易洞。

后来,当地官员依托点易洞,创办北岩书院,成为研究传播理学的知名官办学府,最后发展为宋代理学涪州学派的大本营。从明清时代起,这里修有一座五贤祀,供奉着五位对中国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程颐、尹燉、黄庭坚、谯定、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位圣贤,程颐、尹燉、黄庭坚都是外地谪蜀的文化名人,而谯定、渊则是当地人,而且同为乐温县玉溪里(今长寿区大洪湖一带)人。

                 儒学宗师谯夫子

宋代的涪州乐温县,即今天的长寿区,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曾经走出了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谯定。

谯定,字天授,号达微,人称涪陵先生,又称谯夫子,宋代涪州乐温县人。中国杰出的儒学大师,养生大师。生活在北宋后期与南宋初期之间,生卒年不可确考。

谯定自幼学佛,又从南平(今重庆市南川、綦江一带)郭曩氏学《易》,后往河南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8—1100年),程颐被贬谪涪州,谯定随师同往,住在涪州长江北岸的北岩研读《易经》,协助程颐完成了易学研究之集大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后人把他们研读《易经》的岩穴叫做“读易洞”或“点易洞”。

宋钦宗靖康初年(公元1126年),经吕好问推荐,被钦宗诏为崇政殿说书,谯定却潜心研读,推辞不就。后来宋高宗即位,经许翰推荐,被高宗诏赴维扬(今江苏扬州)拜通直郎。因金兵入侵,维扬失守,谯定亦未到职赴任。转而回到老家研究理学,传道授业。

谯定是程朱理学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中国主流哲学思想是儒学学说,而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有两次高峰,一次是先秦儒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一次是传统儒学与佛道结合的新儒学即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为代表。由于受到金人和蒙古侵扰,北方沦陷,理学的中心从北方转到南方,并达到顶峰。而谯定正是宋代理学从北方转向南方(洛学入蜀),从程颢、程颐发展到朱熹(涪学出蜀)的关键人物。

谯定创造的涪州学派,成为两宋之际最为重要的理学学派,影响中国理学近两百年。谯定的传弟子,著名的有刘勉之、胡宪、张浚、冯时行(重庆巴县人)、张行成(四川临邛人)等人。再传弟子中,刘勉之的学生兼女婿朱熹开创闽学,是程朱理学的最高峰。胡宪的弟子吕祖谦开创金华学派,为宋代重要学术流派。张浚为南宋宰相,其子张栻开创的湖湘学派,到清代人才辈出。三传、四传、五传弟子如(重庆长寿人)、度正(重庆铜梁人)、李舜臣(冯时行弟子)、李心传(四川井研人)、李道传(四川井研人)、李性传(四川井研人)、阳枋(重庆铜梁人)、阳岊(重庆铜梁人)、高斯德(四川蒲江人)、史蒙卿(浙江宁波人)等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三传弟子朱熹的学生魏了翁,开创鹤山学派,为南宋晚期的重要理学学派。《宋元学案》称赞谯定“固程门一大宗也”,在全书收录的100个学案中,谯氏门人及再传、三传弟子涉及的学案多达35个,占三分之一强,足见谯定确为一代理学大宗师。

蜀中大儒亚夫

谯定逝世不久,长寿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儒学大师渊。

渊( 1250年),字亚夫,号莲荡,南宋涪州乐温 (今重庆市长寿区)人,是理学大师谯定的三传弟子,更是史学大家李焘和理学大师朱熹的嫡传弟子,是享誉巴蜀的理学家、教育家。

李焘(公元1115年-1184年),字仁甫,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时4O年,取法《资治通鉴》,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取材广博,考订精核,为治宋史之典要,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渊早年从其学,自然以治史为主。

渊平生好《易》,听说朱熹“深得羲、文、周、孔之奥,万里往考亭而师焉”。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时朱熹“始筑室于建阳之考亭”,渊于本年夏天从朱熹游学于闽北建阳三桂里考亭之竹林精舍。朱熹于绍熙四年冬十二月,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曾讲学于长沙岳麓书院,渊也随同前往,侍学左右,前后“越三年,尽得其说以归”。

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ll95年) 㬊渊归家后,虽然远隔千里,朱熹仍一如既往地一再过问、指导他的学业,勉励其读书求志、进德自爱,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渊在返回涪陵的当年,就参加了举试。“适遭权臣以朱熹之学为伪而抑绝之,故虽文理优长而有司不敢取。及朝廷清明,崇尚其学,而渊已衰老,不复从事于科举矣”。因此,渊尽管“禀刚健之资,负盖世之志”,特立独行,力学不缀,终是一介布衣,老于岩穴。

渊是朱熹晚年最为得意的弟子,正如其同门好友度正说:“熹之门人众矣,惟渊从之为最久,闻其言为最详,记其说为最备,故其得之为最精。”仕途不通的渊,学问却大放异彩。经过长达三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勤学清修,渊终于“问《易》考亭,得《易》涪乡,见知闻知,融明寸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易》学思想。而后,渊出任堂长于涪陵北岩书院,传道授业二十余年,直至宋理宗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去逝,最终促成了朱熹学说在四川的传播,即所谓闽学入蜀。此时的北岩书院,与著名的东湖、濂溪、象山等书院并闻于朝野,过往达官显宦、名流学者无不频来瞻吊,盛极一时。

渊的门人,有合州巴川(今重庆市铜梁县)“二阳”——阳枋、阳岊(jié)。阳枋早年师从朱熹门人度正,后由度正引荐,赴涪陵北岩书院从渊学《易》,收获良多。渊逝世后,又绍师遗德,以古稀高龄主讲北岩书院五年,门人弟子甚众,人称大阳先生。枋族侄阳岊,字存瑞,与阳枋为渊同门弟子,著有《存瑞易说》(今佚),人称小阳先生。“二阳”易说,下传宋元之际的理学名家、宁波人史蒙卿。

渊逝世于宋理宗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而其生年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其少年时从李焘(逝世于公元1184年)游学、中年开始从朱熹游学(时间为公元1193年)的情况看,渊至少应该出身于公元1174年之前,其年龄理应在八十岁以上。

儒学圣地玉溪里

长寿境内明月山外大洪湖一带,至少从宋代开始,曾经长期名叫玉溪里。

玉溪里的名称,由玉溪和里组成。玉溪,就是大洪河。清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载:“玉溪: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自邻水县流入,又西南流七十里至江北厅界,名交龙溪,溪侧古木盘曲,状如交龙,因名。又南流至太洪岗,入大江”。里,是古代乡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村,唐代百户为里。后来乡镇之地,也称为里,表示的是一个行政区域。

玉溪里,远在明月山脉之外,在当今人们眼里,这是一个偏僻的山乡。然而,这里历来山水幽绝,人文厚重,曾经是文风鼎盛的儒学圣地。

玉溪里,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她与中国的易学、理学发展密切相关,与程颐、张浚、刘勉之、胡宪、朱熹、张栻、吕祖谦、陆游、魏了翁等文化名人血脉相通。可是,很久以来,作为儒学圣地的玉溪里,却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以致人们对她曾经的辉光一无所知。

当今一些研究谯定、的学术文章,都说他们是宋代涪州人,或者涪陵人。特别是当今涪陵区的学者,普遍持这种看法。而一些外地学者,则说他们是涪州乐温人。康熙五十三年和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载:“长寿自宋熙宁乞元,归并涪州,故人物多载涪陵古志。今考名儒如谯定、渊、贾长卿辈,所居属境内者方为编入,非因小邑荒陋,借材于楚也。”可见,谯定、渊,均为长寿人,长寿史籍早有明载。

然而,谯定、渊到底是长寿哪个地方的人,却一直不明,至今谬说流传。

关于谯定的籍贯,人们普遍认为是长寿焦家乡人,并认定他晚年隐居焦家讲学。有的媒体甚至按照这个说法,到焦家去寻找谯定的家谱。其实,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证据。元人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之谯定条有这样的记载:“谯先生,名定,字天授,涪州乐温县玉溪人。”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山川类载:“玉溪,治西七十里,即谯定、渊二先生讲学处”。结合这两个记载,曾叫玉溪里的今天大洪湖一带,确为谯定故里和讲学之处。

玉溪里不仅是渊的讲学之地,也极有可能是渊的出生地。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载:“县西七十里子山下,前临玉溪,宋儒谯定、渊讲学于此,今有祠,一云,即渊宅故址。”既然渊故宅在此,则说明这里就是渊的居家之地。渊从朱熹游学而归,仕途受阻,长期隐居老家讲学授徒,乃是情理中事。

很早以来,今天大洪湖一带就流传着老爷和谯夫子的故事。相传,当地有个姓的大户人家,当家的叫老爷。谯夫子曾经是老爷的下人,在一个活水井中发现了两个小金人,大概就是今天的娃娃鱼。谯夫子奉命将两个小金人捞起来,交给了老爷后,就到成都去买菜。老爷趁谯夫子外出的时候,就将两个小金人用蒸笼蒸熟,把肉全部吃了,谯夫子从成都回来,就只剩下一点余汤了。不久,老爷因贪婪而死,谯夫子却成了仙人。这个故事,提到的老爷,显然与渊的家族背景有关;至于谯夫子到成都买菜的说法,更值得注意,这与谯定晚年隐居青城山的记载,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基于此,玉溪里作为曾经的儒学圣地,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遗迹今犹在

如果说玉溪里是儒学圣地,那么,子山就是这一儒学圣地的核心地标。

渊,人称夫子。子,是对渊的尊称古人对传道授业的宗师,皆称子,如孔子,孟子、荀子、程子、朱子等。

子山,因纪念渊而得名。清朝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载:“子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以宋儒亚夫得名,地近邻水界。”光绪元年的长寿治图,特别标明子山就在玉溪里。

今天的万顺镇,已经没有子山的名字,而只有燕子山,简称燕山。经过考察发现,燕子山就是子山的谐音,因为“”字太生僻,不便使用,人们约定俗成改为“燕”字。玉溪寺附近的院子村,其实就是子村的谐音。

子山,位于万顺镇四重村的曹家岩组王东庵湾附近的高坡上,一峰兀立,视野开阔,遥山近水,尽收眼底。山顶有石径通达,离村级公路大约200米。当地人虽然习称燕子山或者燕山,但都知道叫子山。

子山山下,有个李家大湾,原名叫子山下湾,是长寿李氏祖先之一李济川明末从湖广入川后,因喜爱程朱理学,仰慕谯定、渊而选定的李家祖屋。在李家大湾采访过程中,当地一位李姓老人向人们出示了一本《长寿子山李氏族谱》,由解放前的重大校长、著名数学家何鲁题写书名。在李家大湾发现的这本《长寿子山李氏族谱》,充分证明了子山在当地的存在,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     

更巧的是,两块已经残缺的石碑,进一步提供了燕子山就是子山的铁证。两块石碑应当是明清时代的旧物,已经大部分毁损,只剩下不规划的一小段,镌刻在上面的文字已经无法准确释读。一块石碑上面保留着的清晰的“”字,说明与渊有关。另外一块石碑保留着“一日至”,“召为崇政”,“窭甚一中”,“山蜀人指”等字,专家断定这是记述谯定史实的石碑。明末著名学者曹学佺《蜀中人物记》根据《宋史·谯定传》,有这样一段记载:“一日至汴,闻程伊川讲道于洛,即往见,弃其学而学焉。遂得闻精义,造诣愈至。靖康初,吕好问荐之,钦宗召为崇政殿说书,以议论不合,辞不就。高宗渡江,许翰复荐之,因诏留守。宗泽遣请行在,至维扬,寓邸舍,窭甚。一中贵偶与邻,馈之衣食,不受,委金而去。定袖而归之。上方欲用定,会金兵至,定遂还蜀,隐於青城山。蜀人指其地曰谯岩,称定为夫子。后不知所终。”原来,这块石碑上残存的文字,正好来源于《蜀中人物记》和《宋史·谯定传》。

经过考察,更多的证据进入人们的视野,证明这里确实是谯定、渊的故里和讲学之地。

子山下的王东庵湾,据当地人讲,这个湾的名字很特别,全湾没有姓王的人家,却叫王东庵湾,不知名字是怎么起来的。很久以来,这个湾子一直有古庙(庵),现在还保留着古庙的老屋旧址,旧址上有历史久远的厢房、天井和屋梁,还有雕刻着精美云纹图案的柱础。过去这个古庙的巷道两边,镶嵌着很多六边形的八卦石,后来八卦石被当地群众拆作他用,至今还能找到散落各处的八卦石。据专家推测,这八卦石,很可能与谯定、渊有关。因为,谯定、渊最擅长的是易学,而八卦恰好是易学的精华所在。

在王东庵湾,还有幸发现了一尊卧牛石雕,雕像憨态十足,栩栩如生,牛背上雕刻着层次分明的莲花宝座。当地人讲,这是从子山上抬回来的,当年卧牛全身镀金,可见非寻常之物。细心的专家敏感地发现,这尊卧牛石雕的出现,断非偶然,应当与谯定有关。谯定曾经写过很多诗,绝大多数已经失传。目前传世的谯定诗作,只有一篇《牧牛图》,共分9章,每章都以牛喻道,提倡“见性”、“明心”,强调内心体认的修养工夫,反映了谯定的理学宗旨。牛,也许就是谯定的自我画像。

子山西约一公里的山上,有个地方叫金家坪,属于万顺镇的白鹤村,这里有著名的洗垢池。远居贵州六盘水的李思高先生曾经讲,他是洗垢池李氏家族的后裔,已经迁居贵州170多年了,但他始终惦记着长寿大洪湖洗垢池的老家。据长寿史料记载,洗垢池是谯定、渊的遗迹。明末长寿大学者李开先撰有《子山碑记》,文中记述谯定、渊淋浴之地题有“洗垢池”之字。在金家坪一个叫大松林的地方,饱读诗书的当地农民蒋海清找到了一个名叫洗马大田的水塘,称这就是洗垢池。用锄头刨开石壁上的泥土,自上而下露出“上古洗垢”四个苍劲古雅的大字。

当地老百姓称, 㬊子山的香火历来很旺。很久以来,每到正月初一和旧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到子山祭祀朝拜的人很多,往往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子山已经显得相当冷清,山顶上全是荒芜的野草,残断的碑碣和毁损的塑像,掩藏在杂乱的蔓草之中。

而今,子山下不远的草坪上,挺立着两棵高大的黄桷树,树干古旧密实,树冠遮天蔽日,在斜阳的余辉下,显得愈加古老厚重而宁静安祥。这两棵顶天立地的黄桷树,也许是当年文风鼎盛的见证者,不过,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仿佛更象谯定、渊的化身,难怪,有人给他们起了个全新的名字:二贤树。


                       2013327日星期三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