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怀清台遗址考辨

女怀清台遗址考辨

女怀清台遗址考辨

女怀清台遗址考辨

——兼论巴寡妇清的籍贯归属

李永明

出生于大秦帝国巴郡的巴寡妇清,是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的杰出女性。

言其独领风骚,主要基于几点。一则因为她擅利丹砂,财富不訾,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二则因为她以寡妇之身,却能在兵荒马乱中,用财自卫,不受侵犯,传承家业,其处变不惊的能力非同寻常;三则因为她开采经营的丹砂,素称长生不死之药,曾经长期是中国人养生长寿的重要药品,在中国医药史上扮演着极其特殊的角色;四则因为她备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信任和礼遇,秦始皇对她既执宾客之礼,复筑女怀清台,尊宠之意,可谓无以复加。

一个穷乡寡妇,处纷乱之世而能成就大业,集诸多尊荣于一身,在中国历史上实在罕有其匹。

女怀清台遗址之分歧

关于女怀清台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女怀清台”,实为巴寡妇清历史地位的象征,因为,终秦始皇一生,筑台旌表他人德业者,仅此一例。

宋人夏竦《女怀清台铭》曰:

女怀清台,秦所筑也。寡妇清,采丹擅利,以财自卫,始皇客之,为之筑台于巴蜀……客有延想往事,勒铭遗基,思有以戒之也……故摭秦罪,荒址是铭。

明末复社文人金俊明《登女怀清台》曰:

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自卫守能贞。祖龙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礼妇清。

可见,秦始皇为褒扬巴寡妇清而筑的女怀清台,宋代尚存遗址,明代有人登临。然而,女怀清台遗址究竟在哪里,至今却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悬案。

著名作家孙皓晖先生在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专门写到巴寡妇清的故事,书中有“巴蜀寡妇清,咸阳怀清台”之说,在他看来,女怀清台应该在当时秦国的首都咸阳。当然,这种说法乃小说家言,完全不足为据。

当前,由于没有考古证据的发现,考察女怀清台遗址,只能依靠文献记载。

梳理古今关于女怀清遗址的史料,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主流观点,两种分歧意见。一个主流观点,即女怀清台在今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南岸。两种分歧意见,即一种意见认为女怀清台在今重庆市南川区,一种意见认为女怀清台在今重庆市涪陵区。

此三种说法,看似各有道理,实则真相只有一个,到底孰是孰非,大有考辨之必要。

女怀清台筑于长寿龙寨山

有人撰文指出,女怀清台在长寿境内之说起源较晚,始见于民国三十一年《长寿县志》,由于撰文介绍得多,故影响较大。其实,这种看法很不严谨,探其究竟,乃是因为作者对史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缘故。

女怀清台在今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南岸的龙寨山,这个主流观点有众多的史料作为支撑,且这些史料呈现出“从古至今、自上而下”的特点,其时间之长,数量之丰,考据之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括地志》载:

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

这是目前已知关于女怀清台准确方位最早的权威记载。《括地志》是唐太宗四子李泰贞观年间主持编写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囊括了唐朝以前大量珍贵的历史地理史料,因而具有极高的史实价值。

一百多年后,唐玄宗时的著名史学家张守节在其名著《史记正义》中,特别引用这则史料说明女怀清台的位置,为我们今天寻找女怀清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按照这则史料,女怀清台位于唐朝涪州永安县城东北七十里之地。那么,唐朝的涪州永安县, 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新唐书·地理志》中有关于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永安县和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废止永安县的记载:

又析涪陵、巴县地置永安县。开元二十二年,省永安入乐温。

可见,唐初的涪州永安县,是涪陵、巴县分别划出相邻地带而设置的,最后并入乐温县。那么,乐温县又是今天何地呢?

《新唐书·地理志》之“涪州涪陵郡” 载:

乐温,中下。武德二年析巴县地置,隶南潾州,九年来属。

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古迹门》据《乐温志》载:

废乐温县治,东四十里乐温山下,唐武德二年置,元省入涪州,置巡检司于此。

据《长寿县志》,乐温县始置于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到元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撤销,改置巡检司,归涪州直辖,存续时间共664年。

元末明玉珍大夏天统元年(1363年),“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明史·明玉珍传》)遂因乐温地始置长寿县。《明史·地理志》第十九载:“长寿,洪武六年九月置,属涪州,寻改属(重庆)府”。

可见,永安县于唐开元年间废止后并入乐温县,乐温县于元末明初改置长寿县(2002年改为长寿区)。据此,女怀清台应该在今重庆市长寿区境内。

那么,女怀清台到底在长寿境内的什么地方呢?无疑,唐朝的永安县城,是确定女怀清台方位的坐标。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涪州之乐温县载:

永安故县,武德元年,析涪陵、巴二县地,于今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置,以县北永安山为名。开元二年,民以为非便,遂废。

(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道里》载:

州志在府东少南。西南一百五十里至铁瓦寺山抵巴县界。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百八十七、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六之重庆府长寿县与今人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新唐书地理志》均载:

永安废县,在长寿县西南。

据此,唐朝的永安县城,当在今重庆市涪陵区“西南一百五十里”与长寿区西南面的交叉点上,大致相当于今重庆市涪陵区与巴南区交界偏北地带。按照《括地志》女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的记载,怀清台就正好在今长寿区长江以南地带。

这个推论,完全是基于史料记载得出的。事实上,女怀清台遗址位于今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南岸的史实,还清晰地记载于清代各级官修地理总志之中,早已成为历史定论。

道光《重庆府志》,是清朝重庆唯一的地方总志,其卷一山川之长寿县载:

《一统志》:怀清台在县南。

有清一代,《四川通志》共修两部,均对怀清台有明确记载。

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六重庆府长寿县古迹载:

怀清台,《一统志》在县西南。

这里所称《一统志》,是指清代最早的康熙《大清一统志》。其称怀清台在长寿县西南,表述颇为准确。

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舆地古迹之重庆府长寿县载:

《一统志》:怀清台在县南。

这里所称《一统志》,指的是收入《四库全书》的乾隆《大清一统志》。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九十六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百八十七之四川省重庆府长寿县俱载:

怀清台,在长寿县南。

清代学术,素尚严谨,考证精审,成为一时风气。清代官修史志,上至中央《大清一统志》,下至《四川通志》、《重庆府志》,均无一例外地认为,女怀清台遗址在今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南岸,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结论。

那么,女怀清台遗址具体位于什么地方呢?

光绪元年重修《长寿县志》卷二古迹载:

怀清台,《一统志》在县南。又,龙寨山内,旧有石基,周围数丈,相传为怀清台故址云。

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三古迹之千佛乡载:

怀清台,《一统志》在县南。今按,龙寨山内旧有石基,周数丈,相传为怀清台故址。

据此可知,女怀清台遗址位于今重庆市长寿区长江之南的龙寨山上(现重庆钢铁公司内)。

长寿江南龙寨山的女怀清台遗址,曾经引起了学术大师郭沫若的关注。1942年秋,郭沫若与卫聚贤曾专程赴长寿龙寨山女怀清台遗址考察,考察结束后特地找到长寿县政府和当地富商商议,动员筹资修整女怀清台。郭、卫皆为擅长考古的史学大师,实地考察,提倡修整,足见其对长寿江南龙寨山女怀清遗址认可程度之高。

在长寿,龙寨山是女怀清台遗址,乃人所共知的常识。当今的各种著作,对女怀清台的注解,均采纳此说。

南川说似嫌南辕北辙

女怀清台在今重庆市南川区境内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来已久。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涪州宾化县载:

女怀清台。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家富不訾。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秦皇帝以为贞女,为筑女怀清台。

宾化,即南川。唐贞观十年,分巴县置隆化县,以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以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为宾化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改隆化县为南川县(2006年改为南川区)。

《太平寰宇记》将怀清台系于宾化县名下,这是女怀清台在南川的最早记载。这个记载,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

《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八之四川省重庆府南川县载:

怀清台。在南川县境。秦时有寡妇清,得丹穴而擅其利,用财自卫,始皇以为贞妇,故筑此台。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之重庆府长寿县“怀清台”附载:

按,《旧志》载在南川境内,皆无所考。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之重庆府南川县又载:

怀清台,《寰宇记》在宾化县,俗名贞女山。《旧志》在县北,又见长寿县。

由此可见,从北宋初开始,一直到明清,都有关于女怀清台在南川之说。那么,这个说法,其可信度如何呢?

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六之重庆府长寿县载:

怀清台,《一统志》在县西南。《史记·货殖列传》有巴寡妇清,得丹穴之利,用以自卫,始皇以为贞妇,为筑此台。《括地志》“清台山,俗名贞女峡,在永安县东北七十里”。《舆地纪胜》:贞女山在涪州溯江四十里江北岸。《旧志》载,在南川境内,皆无所考。此从《一统志》。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清代官修《四川通志》,没有采纳女怀清台在南川之说,而是继承了康熙《大清一统志》女怀清台在长寿的记载。

那么,对于女怀清在南川之说,南川当地人是怎么认识的呢?

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十一在引述《史记·货殖列传》关于巴寡妇清记载的原文后有这样一段考证:

按:秦汉时巴郡辽阔,并今四川东半而有之,清既不著邑里,难定为今何县人。惟女贞之山,怀清之台,一指为在今之宾化县俗名贞女山者,《广舆记》也。一指为在涪州采安县东北七十里名清台山、俗名贞女峡者,《括地志》也。《舆地纪胜》:贞女山在涪州四十里江北岸。考采安,乃永安之误。永安者,唐初割涪州、巴县地置而隶于涪州,确为今长寿。山又在江北岸,则属长寿无疑。清《一统志》、《省通志》,俱两系之,不能决也。《史记》称其先擅丹穴之利,据《后汉书》、《华阳国志》,丹砂产涪陵属地,为今酉秀黔彭一带,则在江之南与南川地理为近,故仍以清为邑人,弁列女之首。

这段考证文字,肯定了女怀清台在长寿的可能,而对女怀清台在南川的说法没有坚持,且明确表示,之所以把巴寡妇清当作南川人著录于县志,是因为丹砂产地酉秀黔彭与南川毗邻之故。

南川人对女怀清台在南川之说所持的谨慎态度,在新修地方志中表现尤为明显。考1990年《南川县志》,名胜古迹中,只字不载女怀清台;历史人物中,亦只字未载巴寡妇清。

女怀清台在南川之说,虽然起源甚早,但却经历了渐受怀疑到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主要是基于史实的考量。《括地志》关于女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的记载,已经对女怀清台进行了准确定位。南川的方位,肯定在唐代永安县之南,因此,女怀清台在南川之说,显然有南辕北辙之嫌。南川说难以成立,实在不足为怪。

涪陵说缺乏史料支撑

女怀清台在涪陵之说,以当代涪陵学者蒲国树先生为代表。蒲氏近年撰《巴寡妇清与怀清台之谜》一文,认为女怀清台位于今重庆市涪陵城区以西义和镇长江北岸的仙女寨。

涪陵说的第一条依据,是《括志志》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的记载。蒲文认为,唐朝永安县城在今长寿区与涪陵区交界地带即黄草山麓之永丰场,唐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之地,当然在今涪陵区范围。

这个观点,史实和判断都有严重错误。一则,涪陵区义和镇长江北岸的仙女寨,位于永丰场东南约二十里处,与《括地志》女怀清台“在涪州永安东北七十里也”的记载方位完全相反。二则,唐代的永安县城,并不在长涪交界地带的永丰场,而在涪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处,即今涪陵区西南与巴南区交界偏北地带。三则,涪陵区义和镇长江北岸的仙女寨,按照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在涪陵城区“溯江四十里”,且与涪陵城区属同一纬度,据此,位于“涪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的唐永安县城,按当时里程计算,与仙女寨的距离当在一百里之上,与《括志志》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的记载完全不吻合。

涪陵说的第二条依据,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四对涪州正女山的记载:“正女山,在州治溯流四十里江之北岸,两峰峭绝,俗传秦时有一正女,在其上修行,始皇南游访之”。正女山,在今涪陵区义和镇境内。蒲文认为,这则传说虽然不是信史,但有真实历史的影子。

考此处所说的正女山与仙女寨,为同一地名。王象之记载的只是正女修行于此而始皇访之的“俗传”,却并没有巴寡妇清曾经活动于此的史实。以巴寡妇清之影响力,如果确曾活动于此,必然言之凿凿,断不会“俗传”云云。可见,凭借这则与巴寡妇清并无关系的传说,证明此地是女怀清台遗址,是很难服人的。

涪陵说的第三条依据,是明清时的地方志著作,曾经记载怀清台在涪陵区义和镇长江北岸的仙女寨。

考蒲文所说之明清时的地方志著作,指的是清代《蜀水考》和《蜀水经》。

《蜀水考》成书于清乾隆六十年左右,作者陈登龙,闽人,曾经生活于四川。本书卷四正文记述长江流经长寿与涪陵之情况,并未提及女怀清台。正文之下,有金堂陈一津《分疏》,注文如下:

(大江)又南过黄草峡,又东南过怀清台。一名贞女峡,又名仙女寨,即史称巴寡妇清得丹穴之利以自卫,秦始皇帝为筑台也。

《蜀水经》,成书于清嘉庆年间,作者李元,湖北人,曾任四川多地知县。本书卷五在记述“江水又南经黄草峡”并作出注释后载:

江水又东南经怀清台。俗名仙女寨,在州西五十里。《史记》曰:巴寡妇清得丹穴之利,用以自卫,始皇以为贞妇,为筑怀清台。《括地志》曰:怀清台,俗名贞女峡,在永安县东北七十里。《纪胜》曰:贞女山,在涪州溯江四十里江北岸。

《蜀水考》与《蜀水经》,两书内容十分相近。关于怀清台即仙女寨之说,《蜀水经》显系承袭《蜀水考分疏》。因为,《蜀水经》作者李元曾任成都金堂知县,而首次提出怀清台即仙女寨的《蜀水考分疏》作者陈一津,也恰好是金堂人,且李元担任金堂知县的时间与陈一津作《蜀水考分疏》的时间正好重叠。

由此看来,金堂人陈一津是怀清台即仙女寨,亦即女怀清台涪陵说的始作俑者。但这个孤立的说法,并没有提供任何史实根据,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王象之《舆地纪胜》关于涪州“正女山”记载的曲解式发挥。

考《蜀水考分疏》把《舆地纪胜》所说的“正女山”记成“贞女峡,又名仙女寨”;《蜀水经》引《括地志》“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则记成了“怀清台,俗名贞女峡”。从此,《括地志》的“贞女山”变成了“贞女峡”,《舆地纪胜》的“正女山”就变成了“贞女峡”、“仙女寨”,最后也就变成了女怀清台。

这种牵强附会的地名转换所形成的观点,显然与历史真相不合,不仅与《括地志》相左,也与《舆地纪胜》相违,更与清代三部《大清一统志》、两部《四川通志》和一部《重庆府志》关于女怀清台在长寿境内的记载相牴牾。

不仅如此,就连涪陵本地的所有史志,也不支持女怀清台涪陵说。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之古迹目载:

怀清台。《括地志》: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

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十六人物志之列女传载:

巴寡妇清。秦皇帝客巴清,为筑女怀清台。《统志》,台在乐温。乐温属枳,秦之枳即涪也。

1994年新修《涪陵市志》第二十九篇人物之人物表载:

巴清,即《史记》中的巴寡妇清,秦代巴国人。承祖业,开采贸易丹砂,积累家产无数,名显天下。秦始皇下令为筑怀清台。唐代《括地志》载,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

无疑,涪陵新旧地志,皆无女怀清台在仙女寨之任何记载。相反,女怀清台在唐之永安,唐宋之乐温,即今之长寿,却是涪陵新旧地志的一贯主张。

而今,涪陵区义和镇和位于仙女寨长江南岸的蔺市镇,都宣称境内有女怀清台遗址。显然,这种罔顾事实的宣传,主要是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非基于学术上的严肃态度。

巴寡妇清之籍贯探析

巴寡妇清为战国末期之秦属巴人,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但是,巴寡妇清籍贯具体在何地,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个争议,主要集中在陕西与重庆两地。

在陕西,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巴寡妇清为陕南旬阳人氏。一则旬阳自古属巴文化区,魏晋时期曾称为巴州。巴寡妇清,确系巴人,但并非一定是巴郡人。二则旬阳自古丹砂富集,能够保障巴寡妇清的财富聚集,境内有古代汞矿遗址1000多个,且至今汞矿地质储量占全国17%以上。三则重庆虽然富产丹砂,但距离关中路途遥远,要把大量水银运到关中,难度非同一般,远不如旬阳之近便快捷。

在重庆,巴寡妇清的籍贯则有南川说、涪陵说、酉阳说、彭水说等。

巴寡妇清籍贯的南川说、涪陵说,主要是根据女清台遗址在境内而作出的判断。前面已经考明,女怀清台遗址既不在南川,也不在涪陵,巴寡妇清籍贯之南川说、涪陵说,自然成了无本之木。巴寡妇清籍贯的酉阳说,主要根据是境内历史以来盛产丹砂。巴寡妇清籍贯的彭水说,除了境内盛产丹砂外,原名为“寡妇台”的“巴巴台”遗址是其立论依据,且还有不知来源的众多青姓人家,当地人怀疑是巴寡妇清的后裔。

其实,关于巴寡妇清籍贯的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更没有考古证据。要肯定地说巴寡妇清是哪里人,都没有科学依据。

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怀清台于今长寿龙寨山,一定是基于某种原因,绝不会是随意而为。按照中国历代王朝表彰杰出人物,往往于其老家建立纪念性建筑物(如牌坊、墓园等)的传统,则女怀清台遗址所在地,极有可能是巴寡妇清的籍贯。按照常理,这应当是秦始皇筑女怀清台于长寿江南龙寨山的原因所在。古今主流的观点,把巴寡妇清籍贯归属于今重庆市长寿区,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推理。

有人对巴寡妇清是重庆长寿人氏的主张提出质疑,理由是长寿非丹砂产地,巴寡妇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有无丹砂绝非籍贯依据。巴寡妇清因经营丹砂名显天下,并不需要巴寡妇清的老家必须盛产丹砂。二则,长寿并非不产丹砂。根据现代地质矿物学的研究,我国先秦时期主要从河床中淘取丹砂。“丹”字的构成,就是一个打井淘沙的象形字。《山海经》记载的众多丹砂产地,好多处都产于水中。事实上,长江两岸河床早为丹砂产地。位于怀清台附近的长江两岸,由于黄草山阻拦而江水转向,故河床历来很宽,江南则更宽,素有河沙坝之称,正好是淘采丹砂的极好之地。长寿河街附近有丹崖、丹池、炼丹台,说明长寿产丹历史悠久。据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三载:“怀清台故址,隔江即丹崖,想当日丹穴距此不远也。宋徐神翁炼丹于北贞观,正以丹穴在此。”可见,以有无丹砂为由,质疑长寿是巴寡妇清的籍贯归属,理由显得很不充分。

综上所述,女怀清台遗址确系今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南岸的龙寨山,巴寡妇清的籍贯归属理当是今重庆市长寿区。除非,有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能够推翻这个结论。

2012年3月12日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