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寡妇清的籍贯真相

巴寡妇清的籍贯真相

巴寡妇清的籍贯真相

巴寡妇清的籍贯真相

李永明

巴寡妇清,是战国后期具有传奇色彩的工商企业家,被誉为中国的商业圣母和养生鼻祖。关于巴寡妇清的籍贯,很早以来,权威的说法是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以致各种书籍和文章,都采纳这个说法。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开始声索巴寡妇清的籍贯,提出巴寡妇清的籍贯主张。这些声音,逐渐引来人们认识上的误导,很有必要做一番辨析,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籍贯之争何时了

巴寡妇清为战国末期之秦属巴人,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但是,巴寡妇清籍贯具体在何地,除了权威的重庆市长寿区之说外,还在一定范围存在着争议。这个争议,主要集中在陕西与重庆两地。

在陕西,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巴寡妇清为陕西旬阳人氏。一则旬阳自古属巴文化区,魏晋时期曾称为巴州。巴寡妇清,确系巴人,但并非一定是巴郡人,而有可能是巴族人。二则旬阳自古丹砂富集,能够保障巴寡妇清的财富聚集,境内有古代汞矿遗址1000多个,且至今汞矿地质储量占全国17%以上。三则重庆虽然富产丹砂,但距离关中路途遥远,要把大量水银运到关中,难度非同一般,而旬阳距关中不过300公里,运输之近便快捷远远超过重庆。

在重庆,巴寡妇清的籍贯则有南川说、涪陵说、酉阳说、彭水说等不同观点。

从北宋初开始,一直到明清,都有关于女怀清台在南川的说法。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涪州宾化县载:“女怀清台。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家富不訾。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秦皇帝以为贞女,为筑女怀清台。”宾化,即南川。唐贞观十年,分巴县置隆化县,后改为宾化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南川县(2006年改为南川区)。《太平寰宇记》将怀清台系于宾化县名下,这是女怀清台在南川的最早记载。此后的《大明一统志》、清嘉庆《四川通志》,都有类似记载,但没有形成定论。

女怀清台在涪陵之说,以当代涪陵学者蒲国树先生为代表。蒲氏近年撰《巴寡妇清与怀清台之谜》一文,认为女怀清台位于今重庆市涪陵城区以西义和镇长江北岸的仙女寨,并以此作为巴寡妇清是涪陵人的依据。

涪陵说的第一条依据,是《括志志》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的记载。蒲文认为,唐朝永安县城在今长寿区与涪陵区交界地带即黄草山麓之永丰场,唐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之地,当然在今涪陵区范围。涪陵说的第二条依据,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四对涪州正女山的记载:“正女山,在州治溯流四十里江之北岸,两峰峭绝,俗传秦时有一正女,在其上修行,始皇南游访之”。正女山,在今涪陵区义和镇境内。蒲文认为,这则传说虽然不是信史,但有真实历史的影子。涪陵说的第三条依据,是清代的地方志著作,《蜀水考》和《蜀水经》曾经记载怀清台在涪陵区义和镇长江北岸的仙女寨。

巴寡妇清籍贯的酉阳说,主要根据是境内历史以来盛产丹砂。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酉阳县地的先民早在商代就开始采炼丹砂,到元、明、清时代,酉阳历代冉土司,均向中央王朝纳贡献丹。酉阳银岭,因蕴藏丰富的丹砂矿而得名。

巴寡妇清籍贯的彭水说,提出的理由有三点。一则彭水是丹砂产地。现存于郁山镇朱砂村朱砂窝的3口采矿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采砂遗迹。这里的丹砂,主要通过郁江、乌江,再经过巴国,商运入中原销售,因而乌江和郁江的这段河流叫做“丹涪水”。二则境内的“巴巴台”,可能是女怀清台遗址。据1998年版《彭水县志》记载:“今彭水鹿箐乡与乔子乡接界处有一岩口,名为‘巴巴台’”。而据当地宿儒赵锦生生前说,巴巴台,原名巴寡台,因群众传音而讹,称为巴巴台。三则彭水有不知来源的众多青姓人家。在“巴巴台”西南约10公里的新田乡偏口檐,有十多户青姓人家,他们无族谱,不知家族来源,可能是巴寡妇清的后代。

依据不足的声索

巴寡妇清籍贯的陕西旬阳说,主要依据是境内丹砂富集,且旬阳古代亦属巴人活动范围。固然,作为丹砂产地,旬阳有可能是巴寡妇清的籍贯,但国内丹砂产地远不止旬阳一个地方,故不能以旬阳产丹就断定巴寡妇清是旬阳人。再则,旬阳虽然属于早期巴人活动区域,但自春秋中叶的公元前611年秦楚巴三家灭亡庸国开始,旬阳一带已经划入秦国版图,到战国后期再称作巴地,委实不妥。巴寡妇清,今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作“巴(蜀)寡妇清”。而《史记》宋代版本则直称为“蜀寡妇清”。由此看来,陕西旬阳作为巴寡妇清籍贯的可能性很小。

巴寡妇清籍贯的南川说,南川已经主动放弃。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六之重庆府长寿县条,因怀清台条“《旧志》载在南川境内,皆无所考”,而“从《一统志》”将怀清台系于长寿名下。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十一在引述《史记·货殖列传》关于巴寡妇清记载的原文后,肯定了女怀清台在长寿的可能,而对女怀清台在南川的说法没有坚持,且明确表示,之所以把巴寡妇清当作南川人著录于县志,是因为丹砂产地酉秀黔彭与南川毗邻之故。南川人对女怀清台在南川之说所持的谨慎态度,在新修地方志中表现尤为明显。考1990年《南川县志》,名胜古迹中,只字不载女怀清台;历史人物中,亦只字未载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籍贯的涪陵说,核心依据是《括地志》关于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的记载。唐代的永安县城,并不在长涪交界地带的永丰场,而在长寿的河街,据《括地志》的记载,怀清台应该在长寿河街东北“七十里”之地,而涪陵却位于长寿河街的东南方向。事实上,就连涪陵本地的所有史志,也不支持女怀清台在涪陵的说法。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之古迹目载:“怀清台,《括地志》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十六之《人物志·列女传·巴寡妇清》载:“秦皇帝客巴清,为筑女怀清台。《统志》,台在乐温。乐温属枳,秦之枳即涪也。”可见,女怀清台在乐温,即长寿,是涪陵旧志的一贯主张。

巴寡妇清籍贯的酉阳说,以历史上盛产丹砂为核心依据,显然理由很不充分。因为,武陵山一带,是中国的丹砂矿富集区,几乎每个县都有产丹砂的历史。

巴寡妇清籍贯的彭水说,实在太过牵强。盛产丹砂,不能作为确定巴寡妇清籍贯的核心依据,与旬阳、酉阳的情况如出一辙。巴巴台即寡妇台,仅凭一个已经逝世的当地老人的一家之言,更难以成立。青姓人家,在重庆和四川,不只是彭水才有,也难以作为依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彭水县志》,皆没有关于女怀清台和巴寡妇清的任何记载,其它史书也没有女怀清台在彭水或者巴寡妇清是彭水人的任何记载。可以断言,巴寡妇清籍贯的彭水说,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巴寡妇清的身世

巴寡妇清的记载,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这是史书关于巴寡妇清的唯一原始记载。“女怀清台”,指秦始皇为表彰巴寡妇清而构筑的高台,但对其蕴藏的更多信息,似缺乏深究。女,性别;清,寡妇之名;台,观四方而高者,旌表功德之用。但“怀”字怎么理解,却颇费思量。如作动词,则“女怀清台”似当理解为“女子怀念巴寡妇清的高台”,这恐怕不符合秦始皇的筑台初衷。如作名词,当姓氏之“怀”讲,则“女怀清台”语义通畅易解。原来,“女怀清台”一词,蕴含着巴寡妇清的身世信息。

巴寡妇清的姓氏是什么,至今尚无确切的结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载:“巴,寡妇之邑。清,其名。”可见,巴,非巴寡妇清的姓氏,清,乃巴寡妇清的名字。按照《汉书》颜师古“以其行洁,故号曰清”的注释,则巴寡妇清的道德辉光,早已引人瞩目。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1865—1946年)《史记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1732—1817年)观点称,“怀,疑女之姓氏。”其实,中井积德的推测并非凭空而来,与中国学人的理解如出一辙。

宋代史学家刘攽(1023—1089年)在《女贞花》中写道:“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显然,“女怀清”三字为巴寡妇清的称谓。清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载:“观夫怀清,志美于秦。”可见,“怀清”就是巴寡妇清的名字。王学理先生《巴寡妇怀清的矿业与秦始皇陵水银之需》一文,首次称巴寡妇清为“巴寡妇怀清”,显系把“怀”作为巴寡妇清的姓氏。

巴寡妇清姓怀名清的结论,为探寻巴寡妇清的身世,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的怀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有四大来源:一是出自无怀氏。二是出自夏朝遗民,即“怀姓九宗”。三是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四是出自芈姓,战国时楚怀王熊槐(前360—前296年)的后人有怀氏。

从怀姓的起源看,主要应该是北方的土著姓氏。南方的楚国怀姓,起源时间与巴寡妇清出生时间接近,且楚国大姓素为昭、屈、景,怀姓并非楚国大姓。汉初大臣刘敬向汉高祖建议“迁豪”于关中,特别强调“若怀田者,乃齐之二大姓;昭屈景者,又楚之三大姓也”。(民国《容阳田氏族谱》)刘邦根据刘敬的建议,模仿秦始皇的措施,“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可见,怀姓确为北方之大姓,在齐国与田姓并列。

巴寡妇清之前,巴蜀地区不曾有过怀姓的踪影。据罗开玉先生《古代巴蜀土著姓氏研究》考证,在巴蜀地区众多的土著姓氏中,没有怀姓。直言之,巴寡妇清的怀姓,是巴蜀地区的外来姓氏。

既然,巴寡妇清家族乃北方怀姓,何以变成了巴蜀大姓呢?这应当与秦并巴蜀后的大批移民有关。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于是加大对巴蜀地区的经营力度,掀起了一个世纪的移民高潮,一批北方工商业者也随之迁入巴蜀。这些迁入巴蜀的“豪侠”,主要来自于已经并入秦国版图的原六国之地,其中不乏“以富相尚”的工商业者。从巴寡妇清的姓氏起源、“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用财自卫,不见侵犯”、为始皇陵提供大量丹砂、受到秦始皇特殊礼遇等情况看,巴寡妇清家族极有可能是秦国吞并巴蜀后,从北方迁来巴蜀的富豪人家,且长期是大秦帝国统一战争中笼络和依靠的对象。

女怀清台的遗址

女怀清台的原始遗址,目前已知的原始史料,均指明位于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北岸的某个地方。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载:

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七〇涪州载:

贞女山,在州治溯江四十里江之北岸。

这两条史料,是定位女怀清台原址的权威依据。《括地志》是唐太宗时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囊括了唐朝以前大量珍贵的历史地理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实价值。《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道,且王象之曾经为官于巴蜀,对于巴蜀史地研究甚深。

《括地志》和《舆地纪胜》,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女怀清台的方位所在。《括地志》明确女怀清台在“永安县东北七十里”,即唐朝永安县城东北七十里的某个地方;《舆地纪胜》指明女怀清台位于涪州“州治溯江四十里江北岸”,即南宋乐温(乐昌)县、亦即今长寿境内长江北部的某个地方。

那么,唐朝永安县城的准确位置,到底在哪里呢?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有关于永安县城旧址的记载:

溶溪,水源出县理北,南流(乐温)县东,又南至废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

溶溪,即发源于梁平、流经垫江、从长寿注入长江的龙溪河。县理,即县治,此指唐宋时期位于龙溪河上灌滩寺的乐温县城。考龙溪河入江口,在永安县城东北二里,则永安县城当在龙溪河入江口西南二里处,即黄草峡附近的今长寿城区河街一带。原来,唐朝的永安县城,正好就是南宋初年到清朝中叶的长寿县城所在地——长寿河街。

唐朝永安县城的旧址已经确定,那么,位于“永安县东北七十里”和涪州“州治溯江四十里江之北岸”的女怀清台,就应该在龙溪河流域长寿湖大湖一带的某个地方。

然而,清朝康熙、乾隆、嘉庆三部《大清一统志》,雍正、嘉庆两部《四川通志》和道光《重庆府志》,均记载女怀清台位于长寿县南部或西南部。道光三十年(1850年)《长寿县志》载“怀清台,在县西南。”这是长寿地方志首次提到女怀清台归属长寿。

关于女怀清台的地址,当前各种辞典和文章,都记载在重庆市长寿区长江之南的龙寨山。其实,长寿江南龙寨山女怀清台之说,至今不过140年历史。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光绪元年(1875年)《长寿县志》“龙寨山内,旧有石基,周围数丈,相传为怀清台故址云。”民国十七年(1928年)《长寿县志》,也承袭此说。1942年秋,郭沫若与卫聚贤曾专程赴传说中的龙寨山女怀清台遗址考察。此后,长寿江南龙寨山的女怀清台,就如同获得了权威专家认证,逐渐成为公认的女怀清台遗址而流传至今。

那么,与史书记载完全不吻合的长寿江南龙寨山女怀清台,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按照《括地志》的记载,女怀清台在永安县东北七十里(约今龙溪河之长寿湖大湖一带),却又位于龙溪河灌滩寺的乐温县城之南。从南宋开始,乐温(长寿旧名)县城已从龙溪河上的灌滩寺南迁到龙溪河入江口附近长江边的河街,即原永安县的治所。元末乐温县改名长寿县后,明朝以来的多部《一统志》、《四川通志》和《重庆府志》却忽略了乐温县城的迁移,认为更名后的长寿县城还在当年的灌滩寺,于是修编志书时抄袭旧说,把女怀清台在原乐温县南或者西南的史实,记录为当时的长寿县南或西南。后人没有注意到编纂者的错误,也没有考究《括地志》怀清台“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的记载,因而以讹传讹,把怀清台位于乐温县城旧址之南或西南,理解成了乐温县城新址即后来长寿县城河街之南或西南。道光三十年(1850年)《长寿县志》首次记载“怀清台,在县西南”,显然是受明、清多部《一统志》的影响。而龙寨山,正好位于当时长寿县城河街的西南,且其山体高耸于江岸,与想象中的女怀清台有几分形神相似。于是,“相传”开始流行,然后似是而非地记录于多部《长寿县志》,再广泛传播于各种媒体,最后逐渐成为背离史实的共识。

籍贯真相的揭示

尽管巴寡妇清为战国末期之秦属巴人,是铁定的事实。但是,巴寡妇清籍贯具体在何地,却颇有争议。

其实,关于巴寡妇清籍贯的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更没有考古证据。要肯定地说巴寡妇清是哪里人,都缺乏直接依据。

巴寡妇清的籍贯,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否则,不会出现当今的分歧和争议。

不过,秦始皇为巴寡妇清构筑的女怀清台,为寻找巴寡妇清籍贯提供了重要线索。尽管,女怀清台曾经发生过从原址到新址的变化,但女怀清台在长寿境内的史实,是可以确定的。

这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秦始皇筑女怀清台,为什么选址在长寿境内?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寡妇清的籍贯很可能就在长寿。

秦始皇筑女怀清台于今长寿境内,一定是基于某种原因,绝不会是随意而为。按照中国历代王朝表彰杰出人物,往往于其老家建立纪念性建筑物(如牌坊、墓园等)的传统,则女怀清台遗址所在地,极有可能是巴寡妇清的籍贯,至少是巴寡妇清丹砂事业的主要创业地。按照常理,这应当是秦始皇筑女怀清台于长寿境内的原因所在。

当今流行的观点,把巴寡妇清籍贯归属于今重庆市长寿区,正是基于女怀清台遗址确在长寿这一史实的逻辑推理。在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出来之前,把巴寡妇清的籍贯归属确定在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应该是符合情理的结论。

尽管,不少地方对巴寡妇清提出了籍贯声索,但证据显得过于单薄,很难获得学术上的认定。而把长寿确定为巴寡妇清的籍贯地,证据显然要充分得多,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对巴寡妇清是重庆市长寿区人表示认同的根本原因。

2015年8月26日星期三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