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历史纪录片《巴寡妇清》
(征求意见脚本)
李永明
两千多年前,一位偏居西南的神秘寡妇,破天荒地成为秦始皇的座上宾。秦始皇对她恭行宾主之礼,并为她筑起一座气势不凡的女怀清台,以示褒扬。一个穷乡寡妇,受到千古一帝秦始皇非同寻常的优渥礼遇,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事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谜团呢?
第一集 神秘寡妇(大秦贞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天下,统一中国。不久,一位生活在西南巴郡偏远之地的寡妇,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并堂而皇之地来到大秦帝国的首都咸阳,受到秦始皇的隆重礼遇和特别褒奖。
这位不同凡响的女性,有一个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十分奇怪的名字:巴寡妇清。
这位名叫巴寡妇清的神秘女性,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而受到素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的礼遇和褒奖呢?
一百多年后,西汉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略带几分羡慕和疑惑的口吻记述了她的事迹: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这是目前所知道的关于巴寡妇清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巴寡妇清的身世。
她是一个出自于世代经营丹砂之家的寡妇,家族财力十分雄厚,并因此而“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巴寡妇清在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秦始皇对她的礼遇褒奖上。
从司马迁的记述中我们知道,在秦始皇心目中,巴寡妇清的分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所有的女性。一是秦始皇用“贞妇”二字对巴寡妇清作出高度评价;二是秦始皇把巴寡妇清当成贵客对待;三是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女怀清台”,旌表其德业。
视巴寡妇清为“贞妇”,这是秦始皇对女性的一个极高褒赏。从目前已知的记载看,秦始皇生前对女性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仅此一例。
专家解读
说到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不能不提及秦始皇对女性的态度。作为威加四海的始皇帝,秦始皇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与历代君王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秦始皇终生未立皇后。他的皇后到底是谁,各种史书只字未载,始皇陵也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秦始皇皇后的遗迹,因此至今仍然是个谜。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秦始皇十分反感自己的母亲。秦始皇的生母赵姬,长期作风不检,先后与吕不韦、嫪毐私通,给秦始皇投下了沉重的心理阴影,母子关系一度濒临断绝。秦始皇视巴寡妇清为“贞妇”,不能不说是巴寡妇清的一个殊荣。
巴寡妇清“礼抗万乘”,显然是说秦始皇把巴寡妇清当成贵客,彼此之间行的是宾主之礼,这在当时无疑是最高礼遇。
专家解读:
司马迁所说的“礼抗万乘”,意思是秦始皇会见巴寡妇清时,用的是对等的礼仪,表明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上下关系。抗,不是抵抗的抗,而是对等的意思。万乘,指的是万乘之君,这里当然代指的是秦始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广纳贤才,对于能够辅佐霸业的豪杰之士,各国君主往往执宾主之礼,以示特别尊重。举一个例子,出生魏国的尉缭,因提出贿赂六国豪臣拆散合纵的对策而受到赏识,于是,秦始皇“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巴寡妇清能够成为秦始皇的座上宾,而且享受“礼抗万乘”的礼仪,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女性而言,更是绝无二例。
秦始皇对巴寡妇清的敬重,最典型的是“为筑女怀清台”。台,就是中国园林中常说的亭台楼阁的台,本义是地面上的夯土高墩,一般指修建在高地上的游览胜地。女怀清台,是以巴寡妇清命名的一座游览地,主要目的是为了旌表巴寡妇清的德业。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为表彰一个女子而筑台纪念,是秦始皇的独创,此后罕有类似案例。
专家解读
秦始皇“筑女怀清台” 旌表巴寡妇清一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教化影响很大。旌表,是历代君主提倡推广道德观念的一种表彰方式,相当于当代对先进人物颁发奖状、证书、奖品之类以引领社会风气一样。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坚守儒家道德的人大加推崇,往往由朝廷或官府赐匾额、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女怀清台”一事,开启了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旌表之风。
秦始皇对巴寡妇清评价之高、礼遇之隆、褒奖之重,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对巴寡妇清这样的一个穷乡寡妇的的敬重褒奖,其规格之高,可以说远远超出常理。纵观数千年中国历史,一个民间女性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尊崇褒扬,还没有任何人可以同巴寡妇清相提并论。
众所周知,秦始皇生前骄横跋扈,性情怪异,威震天下,目空一切。巴寡妇清,一个穷乡寡妇,却在秦始皇心中分量如此之重,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这个奇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或者说,巴寡妇清到底凭借什么,获得了素有秦始皇不同寻常的垂青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秦始皇尊奖巴寡妇清的深层原因,是巴寡妇清守寡未嫁的贞洁。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一系列统一措施,针对各地民风乡俗伦理道德各异情况,特别注意整饬风俗,统一伦理道德规范。公元前210年,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会稽刻石》中有“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的训诫。秦始皇筑怀清台,目的是要把巴寡妇清树立成道德楷模来引领社会风气。
专家解读
秦始皇树立巴寡妇清的贞妇形象,与当时的伦理风俗有关。无论是秦国,还是已经统一的东方六国,从宫中到民间,都盛行淫乱之风。这种情况,从各种史书的记载和《诗经》、《楚辞》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够反映出来。秦始皇如此强调妇女的贞节,除了整饬风俗外,还另有其心理原因。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早寡,与吕不韦通奸多年,又与缪毒淫乱,甚至引发“蕲年宫政变”,危及皇位。秦始皇痛恨太后的淫乱,制定了许多严惩淫乱行为的法律。巴寡妇清既没有改嫁,也没有招赘,完全符合秦始皇提倡的伦理道德要求,自然要受到褒奖。
然而,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答案。
秦国从商鞅变法直至吕不韦当国,奉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然而,秦始皇执政以后,除继续重农外,也越来越有了重商的倾向。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在记载巴寡妇清时,还同时记载了另外一位经商致富的商人: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繒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专家解读
乌氏(zhī)是分布在今天甘肃省平凉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乌氏倮是一个因经商致富而受到秦始皇常识的典型代表。他的盈利模式很简单,就是养殖马牛,换成奇珍异宝和丝织品,暗中献给另外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结果这个少数民族首领以十倍于所献物品的马牛偿还给他,马牛的数量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秦始皇诏令乌氏倮地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这是秦始皇重商思想的一个典型案例。
郭沫若的观点与司马迁的观点如出一辙。然而,不管是贞洁说,还是重商说,都不能有效破解秦始皇礼遇巴寡妇清隐藏的历史奥秘。
那么,秦始皇特别礼遇巴寡妇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西安临潼,骊山脚下,横卧着秦始皇陵巨大的陵园区。随着秦始皇陵文物考古的步步深入,一则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水银来源之谜的考古报告,让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巴寡妇清。
于是,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本来已经扑朔迷离的的关系,突然之间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变得更加玄乎而诡秘。
人们不得不猜想,秦始皇打破常规礼遇巴寡妇清的背后,是不是还隐藏着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只是,这个真相一直还笼罩在重重雾障之中。
地宫,是秦始皇陵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曾经使用过大量水银的史实,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明确记载。然而,地宫水银是否确有其事,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个未解的谜。
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员在对秦始皇陵园进行大规模汞含量测试中发现,秦始皇陵中心封土区为强汞异常区,其汞含量是非封土区的八倍。这种强汞异常现象,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证明司马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属实。
那么,秦始皇陵地宫中为什么要用水银呢?
专家解读
秦始皇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形态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我们知道,汞的熔点很低,即使在常温下也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在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
地宫中到底使用过多少水银,一直以来更是一个谜。
早期参与秦始皇陵考古发掘的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认为,我国古代的炼丹家,早已掌握了硫化汞加热分解获取水银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冢就有灌输水银的情况,只不过数量较少。
2003年,经过周密分析,王学理推论,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
秦始皇陵是当时的国家一号工程。地宫中储有如此大量的水银,在当时应该是个难以置信的数字,按照情理,没有源源不断的货源保证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这些炼就水银的汞矿究竟来自何方呢?这些汞矿与巴寡妇清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集 丹砂传奇(丹砂女王)
秦始皇陵地宫多达100吨的水银,到底来自哪里,引来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
原来,炼就水银的汞矿,学名叫硫化汞,是水银和硫磺的天然化合物。由于硫化汞是一种固态矿物,在自然状态下呈红褐色,因而古人习惯称之为丹砂。丹砂加热后,就可脱硫分解而得到水银。
于是,寻找丹砂产地,就成了破解秦始皇陵地宫水银来源之谜关键。
根据众多的文献记载和中国汞矿的地质分布,专家们考证,今天的重庆东部、东南部,是春秋战国时期丹砂的主要出产地。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释丹砂曰:“丹,巴、越之赤石也。”巴,便是古代巴人聚居之地,即秦之巴郡。越,就是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据此认为,上古时代丹砂的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
然而,从中国丹砂的地质分布看,南越的丹砂远远不能和巴郡相提并论。重庆川东南地质队总工程师邓富银分析说,西南地区应是当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渝东南地区的丹砂矿属于贵州汞矿脉的延伸,开发时间很早,而两广的丹砂资源相对偏少。
专家解读
现代地矿学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汞矿分布结构变得清晰可见。就全国而言,西南地区的汞储量约占全国汞储量的56.9%,其中贵州储量最多,占全国汞储量的38.3%。
更多的文献记载,也证明了古代巴地盛产丹砂的事实。
《逸周书•王会解》载:周成王在成周大会诸侯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就曾经纳贡丹砂。
东汉医药著作《别录》记载∶“丹砂生符陵山谷,采无时”。《华阳国志·巴志》注释引《续汉志》则曰:“涪陵出丹”。
按照《说文解字》“凡丹之属皆从丹”的说法,研究人员发现,古代巴人聚居的三峡地区,以丹为名的地名达7处之多,原来三峡地区也是丹砂的重要出产地。
南朝的医药家陶弘景曾经说,丹砂还有一个名字叫“巴砂“,是因为丹砂的产地“皆通属巴地”的缘故。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巴地出丹,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是重庆至三峡的长江沿线;另一个是连接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的武陵山脉。
正是由于巴郡富集丹砂矿,开发价值高,开发时间早,是距关中平原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历史上又有向中原王朝纳贡丹砂的传统,秦始皇陵地宫水银来源于今天的重庆东部、东南部地区,成了学术界的主流声音。
但是,我们凭什么就断定炼成这些水银的丹砂,一定是由巴寡妇清提供的呢?
一方面,从秦始皇陵地宫水银的需求看,明显具有数量大、质量高、供应及时等特点。这样一个举国关注的特大工程,建设材料要求非常之高,必须选最为对可靠的供应商。
另一方面,司马迁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赀”,说明这个家族经营丹砂的时间之久、经验之足、质量之优、规模之大、利润之丰,非寻常人家可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各种史书的记载看,依靠经营丹砂致富的,除了巴寡妇清之外,还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专家解读
《史记·货殖列传》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也就是从事工商业的杰出人物的列传。从司马迁载入列传的工商业者特点看,都是冶铁、制盐、采丹、采金、畜牧等各个行业的代表人物。巴寡妇清既然是唯一一个因为经营丹砂入选《史记·货殖列传》,那就意味着,她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丹砂经营主。
综合各种因素判断,巴寡妇清应当是秦始皇陵地宫水银原料的最大甚至唯一供应商。不仅如此,从巴寡妇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社会地位和秦始皇对她的恩宠褒奖看,巴寡妇清对秦始皇陵地宫水银原料的供应应该完成得非常出色。
凭借司马迁的记载和秦始皇陵地宫水银来源之谜的破解,一个两千多年前由巴寡妇清构建的丹砂帝国,开始走出历史的迷雾,变得清晰起来。
那么,这样一个丹砂帝国,到底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呢?
说到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财富多得不可计量,称得上富可敌国,富甲天下。而且,财富还给巴寡妇清带来了很高的社会地位。
专家解读
司马迁对巴寡妇清的记述,只有不足70字的篇幅。但是,对于巴寡妇清资产的雄富,却表述得非常清楚。“家亦不訾”,说明财富多得无法计量,可以说富到了极致。“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说明因为太富而受到秦始皇尊宠,以至天下闻名。
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资财雄富,影响很大,那么,这些财富是一夜暴富而来,还是经过了长期的积聚呢?
专家解读
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创业过程而形成的家族企业集团。《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说明是巴寡妇清的祖辈掌控了丹砂矿,因而好几辈人都依靠丹砂经营赚了大钱,最终才发展到财富无法计量的程度。从公元前316年秦国灭亡巴蜀,建立巴郡蜀郡的历史看,司马迁所说的巴寡妇清家族经营丹砂“擅其利数世”的时间,大约应该在100年以上。
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不仅经过了上百年的创立时间,而且创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隐藏着刀光剑影。
专家解读
司马迁记载的巴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这几句话,很值得细细品味。这个记载反映出丹砂经营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斗,巴寡妇清不得不“用财自卫”,确保家族的产业“不见侵犯”,可见,丹砂经营的争夺已经激烈到诉诸武力的程度。
从司马迁的记述看,“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是秦始皇把巴寡妇清看成“贞妇”的原因。由此我们知道,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曾经拥有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
巴寡妇清拥有私人武装这件事,让我们隐隐感觉到,她的丹砂帝国还隐藏着更多不同寻常的谜团。
我们不禁要问,巴寡妇清的丹砂为什么面临被侵犯的危险呢?
丹砂,在当时是个非常赚钱的生意。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讲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既然丹砂能挣大钱,丹穴之争,必然在所难免。《吕氏春秋》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尧时的这场丹水之战,很可能与争夺丹砂资源有关。事实上,争夺丹砂的争斗由来已久。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与楚国、秦国与楚国之间围绕丹砂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息过。
在这场关于丹砂的争夺中,巴寡妇清的家族显然是胜利者,随着掌控的丹砂数量的剧增,最终必然发展到垄断经营。
专家解读
巴寡妇清建立私人武装,守护丹砂不受侵犯,很可能是因为她的家族长期垄断经营丹砂引起的。从巴寡妇清经营丹砂财富不可计量的结果看,丹砂应该是暴利产业,而暴利往往只有在垄断经营情况下才能实现。如果当时丹砂这个行业,完全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利润空间。
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垄断经营,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不会发展得这样迅猛和雄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丹矿是矿业,属于资源型产业。因而,垄断经营丹砂,关键是要垄断丹砂的矿产资源。
我们知道,当时巴郡所辖的长江三峡一线和武陵山区,分布着众多的丹砂矿藏和众多的丹砂开采业主。这些丹砂业主,长期依靠丹砂为生,一旦这些丹砂资源要由巴寡妇清家族独家垄断经营,就必然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利益之争在所难免。
专家解读
从巴寡妇清家族垄断丹砂和拥有私人武装的情况分析,垄断丹砂过程中很可能有武装夺取丹矿的事件发生。这支武装,既是护矿之师,也很可能是夺矿之旅。既然这支私人武装能够夺得大量丹矿,则说明其战斗力应该是当时最为强大的。
当然,作为一个富甲天下的丹砂帝国,仅有资源的垄断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相对发达的商业网络。按照常理,垄断资源只有通过销售,才能变成经济效益。同样的商品,销售半径大小不同,决定价格和利润空间的商品稀缺程度就人大相径庭。
有专家推测,巴寡妇清的私人武装,还可能与丹砂运输销售网络的安全有关。结合丹砂资源垄断和财富积聚之快的情形来看,巴寡妇清应该掌控着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络,成为她获取丰厚利润的触角。
巴寡妇清拥有私人武装,来确保丹砂的垄断经营,这在当时,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敏感事情,更折射出这个丹砂帝国的非凡地位。
著名巴蜀史专家、《重庆通史》作者周勇教授注意到一个现象。《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兼并天下后,立即收缴了天下兵器,运到咸阳加以熔化,铸造成编钟,又铸造了十二个重3万公斤的“金人”(铜人)安放在宫廷里。这表明秦始皇对民间武装的忌讳之深。
《秦律》也有明文规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在一个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时代,巴寡妇清居然拥有自己的武装,可见其势力之强大。
既然丹砂争之者众,为什么巴寡妇清能够独家垄断经营呢?既然秦朝严禁天下私藏兵器,为什么巴寡妇清却能够独自拥有一支私人武装呢?这种在我们看来不合常理的事情,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玄机呢?
资源垄断,私人武装,没有强大的权力支持,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合法化的。
专家推论,从巴寡妇清向秦始皇陵地宫供给丹砂、受到秦始皇特殊恩宠的背景看,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之所以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其真实的背景应该是得到秦始皇的特别扶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起东认为,秦始皇御准巴寡妇清专卖丹砂,可称是古代最早的全国垄断。此后,汉代的盐铁专营、唐代的榷酒、宋代的榷茶,皆从其发源。
根据秦始皇对民间武装严格掌控的情况,巴寡妇清的私人武装,并非自作主张就可以成立的,应当是经过了一定的审批程序,得到了某种特许。从秦始皇为政事无大小皆决于己的风格看,建立私人武装这样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不可能不经过他恩准。有专家分析,这个特许巴寡妇清拥有私人武装的人,非秦始皇莫属。
巴寡妇清丹砂帝国的真相,从此浮出水面。原来,这是一个官商结合的商业帝国。这个帝国的男女主角,分别是秦始皇和巴寡妇清。
然而,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什么要支持巴寡妇清创立出一个富显天下的丹砂帝国呢?难道,他们之间,还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第三集 不死之术
秦始皇对巴寡妇清的丹砂帝国,用特别优惠的政策加以扶持,可谓用心良苦,这在当时似乎显得过分特殊。这种超出常理的举动,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怀疑,秦始皇垂青巴寡妇清的背后,是不是有着某种隐情,或者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企图呢?。
细心的专家很快把目光聚集在丹砂的功用上。也许,丹砂的功用,正是揭开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关系真相的关键。
那么,丹砂到底是什么神秘之物呢?又有什么特别的用途呢?
专家考证,秦始皇陵地宫使用大量水银的主要意图,在于防止遗体腐烂和入墓盗窃。然而,这只不过是丹砂用途的一个方面。
专家解读
丹砂炼制成水银,作为防腐材料用于墓穴,并非秦始皇的发明,已经由来已久。春秋的时候,齐桓公葬于临淄的牛山上,陵墓里面就有水银池;吴王阖庐死后,葬于苏州的虎丘,墓地“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极为高贵庄重的表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墓葬文化。直到宋代,皇帝例锡水银为大臣墓葬仍为一种礼制,带有很强的褒奖性质。
不过,丹砂一个更加广泛的用途是作为颜料。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范子·计然》中有“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国宝”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用丹砂作为书写材料。秦汉之际,丹砂作为颜料的应用更加广泛,技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织品中,有不少花纹就是用丹砂绘制而成的,虽然埋葬时间长达两千多年,但色泽依然鲜艳无比。
然而,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丹砂最大的价值却是药用。
《周礼•天官·冢宰篇》提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解,所谓五毒之药,其中之一就是丹砂,说明至迟到西周,就已经将丹砂入药了。
关于丹砂药用价值的权威记载,最早的要数《神农本草经》了。《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这部中药圣典历来被医家奉为经典中的经典。该书收录药物一共365种,其中上品药120种,书中排名第一位的中药正好就是丹砂。由此可见,丹砂在中国古代药学中的地位,确实称得上首屈一指,独占鳌头。
不仅如此,《神农本草经》还对丹砂的医药用途作了记载:
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
专家解读
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丹砂的药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神农本草经》关于丹砂的记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现代药学技术的研究表明,丹砂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中药。一方面,丹砂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可以用于心神不宁,心悸,惊风,失眠,癫痫等症。另一方面,丹砂对皮肤细菌和寄生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以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专家的解读,无疑会帮助我们了解丹砂的药用价值。不过,心中的疑问还是没有解开。难道,就凭丹砂的这些药用价值,秦始皇就会对丹砂情有独钟?
随着专家们对丹砂药用价值的探讨,人们注意到一个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现象:服食丹药。
专家解读
服食丹药,以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普遍了,以后延续到秦汉直到明清。服食者往往不是一般民众,而是社会的上层人士,特别是皇族和大臣。历史上,皇帝因为服食丹砂过量中毒而亡的,大有人在。如东晋的哀帝司马丕,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明朝的世宗朱厚熜、代宗朱祁钰、光宗朱常洛,还有清朝的雍正。
显而易见,服食丹药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南朝时的医药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注》中讲到丹砂时说,“仙方炼饵,最为长生之宝”。隋时的苏元朗在《青霞子》一书更是明确宣称,“欲长生久视,保命安神,须饵丹砂”。
原来,丹砂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十分流行肯颇具诱惑力的代名词:不死之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就是说的丹砂具有长生不老功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神奇的地理书,书中有大量关于丹砂的记载。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中,解释丹砂就是“天帝神仙药”和“不死之药”。
稍晚于郭璞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名著《抱朴子》一书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临沅县廖氏家,世世寿考。后徙去,子孙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复多寿考。疑其井水赤,乃掘之,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也。
这里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发生在湖南常德地区的一件奇事。这户廖姓人家,世代长寿的秘诀,原来是饮水中含有丹砂成分,说明丹砂确有健康长寿的功效。
当然,把丹砂说成“不死之药”,其实是夸大之词。古往今来,既无不死之药,也无不死之人。但丹砂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养生功效,却是非常确定的。
丹砂是长生不老之药的发现,为了解巴寡妇清的本来面目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我们破解秦始皇与巴寡妇清关系之谜,敞开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毫无疑问,巴寡妇清作为秦朝最大的丹砂帝国的掌控者,实际上就是当时拥有最多“不死之药”的人。
有专家研究发现,正是丹砂具有不死之药的特性,巴寡妇清才得到了秦始皇的格外恩宠,并造就了她庞大的丹砂帝国。
那么,秦始皇与丹砂这种不死之药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称赞秦始皇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和雄才大略,也对他的严刑峻法和横征暴敛颇有微词。但是,人们忽略了秦始皇内心深处的软弱和隐忧,忽略了他对生命追求的虚妄荒诞。
的确,人们很难把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与追求长生不老联系起来。但事实上,秦始皇贪生怕死,渴望长生,并为之孜孜以求,却是非常肯定的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有非常生动而翔实的记载。秦始皇终其一生,都对神仙方术抱着疯狂的幻想,到了统一全国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秦始皇非常渴望接近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与天地久长”的仙人。他巡游到山东琅邪海边和河北碣石海边时,分别派遣齐人徐福、燕人卢生到海上寻找仙人,特别是派遣徐福入海,随行童男童女竟达数千人之多。
在临死前两年,秦始皇听信方士卢生之言,宣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他甚至把自己隐藏起来,人们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秦始皇寻求真人未果,看到身体一天天不行了,闷闷不乐,于是叫博士写作仙真人诗,走到哪里,都“传令乐人歌弦之”。
秦始皇追求真人的真正目的,是想得到不死之药。秦始皇东临碣石的时候,就曾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药。卢生劝秦始皇隐藏起来求真人,理由是这样做“不死之药殆可得”。然而,这些术士花费甚巨,却“终不得药”,又担心秦始皇报复,于是暗中议论,诽谤秦始皇,终于引发了著名的咸阳坑儒事件。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记载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诏把每年的农历腊月更名为“嘉平”。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改动呢?
原来,这件事情与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有关。当时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叫茅盈的人,他的曾祖父茅濛,字初成,在华山成了仙。此前,当地就流传一首民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听到这首歌谣后觉得好奇,就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唱,当地父老老回答,这是仙人的谣歌,意在“劝帝求长生之术”。秦始皇听了这个解释,很是欣然,立马产生了寻仙的想法,于是改腊月为“嘉平”。
专家解读
从史书的记载看,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的愿望确实是非常迫切的。但秦始皇并非愚昧得不知道人终究要死,只是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秦始皇临死之前,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但“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可见秦始皇对死亡的话题是讳莫如深的。正是因为秦始皇知道人固有一死,且害怕死亡,因此才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对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如此虔诚神往,如此如痴如醉,甚至死不醒悟,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呢?
专家解读
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几近疯狂状态,除了一般人共有的渴望长寿的梦想外,还有自身的特殊原因。从政治上讲,秦始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显然希望自己能够长期执政,长久拥有这样的成功。但是,秦始皇的身体状况,让他感觉到这个愿望的实现似乎有点力不从心,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
对于秦始皇的身体状况,当时的大军事家尉缭有这样一段描述: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郭沫若先生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分析,这说明秦始皇有生理上的残缺,特别是“挚鸟膺”,就是现今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豺声”是表明有气管炎。软骨症患者,骨的发育反常,故尔胸形鼻形都呈变异,而气管炎或支气管炎是经常并发的。
秦始皇的身体不好,还应当与他的性格有关。尉缭说他“少恩而虎狼心”。卢生说他“天性刚戾自用”。司马迁则说他“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显然,这样的天性对健康长寿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历史的真相正在撩开神秘的面纱。秦始皇对长生不老之术几近痴迷疯狂,巴寡妇清是最大的不死之药掌控者,至高无上的权力与长生不老之药的结合,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新的疑问随之而来。以秦始皇的绝对权力,要得到丹砂易如反掌。以秦始皇的怪异个性,对一个供给丹砂的寡妇恩宠褒奖到如此地步,似乎显得多此一举。
刚刚撩开的神秘面纱,似乎又要把历史的真相重新遮盖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权倾天下、性格自负的秦始皇对巴寡妇清心悦诚服敬重有加呢?
也许,不死之药易得,长生之术难求,可以给我们的疑问提供一个圆满的答案。
不死之药是药物,凭借秦始皇的权力,可以轻而易举得到。长生之术是医术,这可不是凭借权力就可以轻易得到的。由此看来,在秦始皇心目中,长生之术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不死之药。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丹砂,用得好是良药,用得不好是剧毒。现代药理证明,长期服用丹砂可能造成中毒。事实上,自古以来因为服食丹砂过量而毙命者,可谓数不胜数。
蜚声世界的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炼丹术和化学》一书中,对丹砂的药用价值给出了详细注解,得出的结论是,大量服食丹砂易造成慢性中毒,适量服用丹砂则是相当安全的养生方法,中古时代的医生使用丹砂是不错的选择。
有专家分析,巴寡妇清不仅是经营丹砂这种不死之药最成功的女企业家,而且极有可能是天下少有的掌握了丹砂使用方法,即长生之术的巫医。
那么,巴寡妇清果真是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的巫医吗?
这个推论并非毫无根据。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刘云生介绍,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炼丹术或炼金术在战国末期就萌芽了。巴寡妇清丹砂产业的鼎盛时期,刚好是那个时代。
据专家介绍,中国医药学对丹砂利弊的认识,经历了由“无毒”到“有毒”,到目前“限量”使用的过程。从中国医药发展史反映的情况看,人们对丹砂的药用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对丹砂使用过程中的禁忌有很多经验,对丹砂如何与其它药物搭配使用也总结了很多配方。
这些关于丹砂使用的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飞跃时期,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处于轴心时代,文化科技高度发达具有同步关系。
其实,巴寡妇清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的巫医,是情理中的事情。
巴寡妇清出生于一个累世经营不死之药丹砂的家族,生活在一个丹砂备受重视、市场需求很大的时代,亲手掌控着全国最大的丹砂企业,不可能对丹砂的用途一无所知,相反,她应该非常精通丹砂的使用之道,因为,医道与药物相互推助,这是做大做强她的丹砂帝国的核心竞争力。
有学者从秦始皇尊巴寡妇清为“贞妇”这件事情上,敏感地觉察到巴寡妇清的巫医身份。
早期人类历史上的巫者,往往是当时先进文化科技的掌握者传播者。中国上古时期,医巫不分,医字最初写作“毉”,说明医从巫出。
巫医不分的历史特点,显然有助于我们对巴寡妇清巫医身份的推定。
专家解读
《史记·货殖列传》写巴寡妇清“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这句话,需要从全新的解读重新解读。“以为”,一般理解为“认为”,实际应理解为“以……为……”,或“当作”之意。“贞妇”是什么?这是关键。按照惯常的解释,夫死不嫁,保守贞节,就是贞妇。但这远远不足以让秦始皇屈尊“客之”,更何况夫死不嫁为贞,是后世的观念。《说文解字》说,“贞,卜问也。”可见“贞”字的本义为占卜。商周时期的贞人,其身份和职责相当于南方的巫。贞妇,很可能就是女巫医的代称。“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可以理解为“秦始皇把巴寡妇清用作女巫医而按贵宾之礼供奉她”。换言之,就是秦始皇让巴寡妇清当他的保健医官、长生顾问。
一个是狂热追求长生不死的皇帝,一个是独家掌握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的巫医,特殊的需求与特有的供给之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自然对接,这,也许就是秦始皇对巴寡妇清优渥礼遇的真相。
那么,巴寡妇清神奇的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第四集 巫医三峡
秦始皇对巴寡妇清敬重褒奖的历史真相,也许只有两个字:长寿。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滋生发展,都离不开特有的土壤。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医药技术,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的产生和盛行,一定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
为了寻找巴寡妇清不死之药和长生之术的来历,探寻中国养生长寿文化的奥秘,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巴寡妇清的出生地——秦朝的巴郡,今天的重庆。
于是,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了位于长江三峡的大巫山地区。
说到巫山,人们首先会想到雄伟壮美的三峡风光,神奇美丽的巫山神女,神秘浪漫的巫山云雨,当然,也会想到代表人类起源的巫人猿人,辉煌灿烂的大溪文化。
然而,巫山的神圣和魅力,还远远不止这些。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忽略了巫山的另外一个身份。
巫山,是中华民族的长寿神山。因为,上古时期,古老先民关于养生长寿的医药知识,就是从这里孕育繁衍并传播开来的。
巫山,又叫灵山和丹山,这些名字,揭示出古代三峡地区,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长寿圣地。
巫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受到人们误解的问题,人们习惯于把她同宗教迷信相联系。其实,从全世界范围看,巫是早期人类的知识阶层,既是人类童年时代先进科技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人类从蒙昧时代跨入文明社会的引领者。
巫山的巫者,应当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在男曰觋,在女则巫。”看来,“以舞事神”,护佑生灵,就是巫师们最常见的职业特征。
专家解读
巫,并非只是神职人员,而应当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职业。在人类童年时代,他们从事着多方面的文化活动,概言之,有卜筮、祭祀、书史、星历、医药、教育等,他们以自己的艰辛劳动,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
专家解读
对于巫的身份,还不能简单说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化人。人类早期往往政教合一,巫,常常就是部落首领。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巫是女性。由此可见,三峡地区的巫,就是部落女首领,说明巫诞生的那个时代,巫山一带恰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从巫的职业特点看,掌管医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早期人类认为,人的一切疾病都来自鬼神作祟,所以驱鬼服药是巫师必用的手段,这样便大量创造和传播了医药知识。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经常巫医并称,甚至直接把医生称作巫的原因。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看,曾经经历了先巫后医,巫医合一,医从巫出,巫医分列的过程。从现有史料记载看,直到西周的时候,医才正式脱离巫而独立存在。
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巫山作为中国医药神山的真面目。这座因巫而得名的山,曾经群巫聚集,医药发达,无疑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样一段记载:
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这里所说的灵山,据专家考证,就是今天的巫山。当年的巫山,十巫汇聚,可见巫医之众;百药俱在,可见药品之多。
巫山地区医药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神医——巫咸。
也许,巫咸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部落的称号,或者是这个部落历代首领共用的名号。传说她曾经给黄帝、炎帝主持过占卜祭祀活动,《太平御览》引《世本》记载:“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说明巫咸曾经凭借高超的医药技术为唐尧治病。
然而,医无药不立。不管多么高明的医术,都离不开疗效显著的药物作为支撑。
那么,巫山地区的众多巫医,到底是依靠什么药物而在中国医药史上享有盛誉呢?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帝药八斋”,东晋郭璞注为“天帝神仙药在此也”。
《山海经·海内西经》则有这样的记载: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穴契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这个记载讲述的事情是,开明氏为帝的古蜀国东部,有一些分别叫做“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的巫医,郭璞认为他们“皆神医也”, 拿着不死之药去救一个名叫“穴契窳(yǔ)”的天神。
由此看来,“天帝神仙药”和群巫所操的“不死之药”,应该是巫山的镇山之宝。
那么,这种最能代表巫山医药水平的神秘药物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巴寡妇清经营的丹砂。
对此,东晋医药家葛洪的话可作注解。他说:“夫金丹之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故能令人长生,神仙独见此理矣。”
也许人们会问,难道中国历史上关于养生长寿知识的探索,只有巫山地区吗?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去看三峡地区在中国养生长寿文化史上的地位呢?
专家解读
中国早期养生长寿文化的起源,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第一个是昆仑神山。被誉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最有权威的神是西王母,掌管着不死之药。第二个是蓬莱三岛。主是东海上的三座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第三个就是巫山地区。主要以不死之药丹砂和医术高明的众多巫医闻名。
从这三个地带的情况看,昆仑神山和蓬莱三岛都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只有巫山地区的养生长寿文化,强调依靠药物和医术来实现健康长寿,具有很强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很多人看来,今天的三峡地区是一个相对偏僻闭塞,交通很不便利的地方,为什么在上古时期却是一个医药水平如此发达的地区呢?这到底是传说中的神话,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
专家解读
从整个世界巫医起源的情况看,巫医最早出现的地方,一定是早期人类的起源地。巫山地区养生长寿文化的发达,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巫山地区自古有独特的盐丹资源,为人类文明起源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从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再到周秦时期的巴楚文化,说明三峡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这里的人类对健康长寿的探索,自然会比其它早得多。
的确,从早期的巫医合一到后来的巫医分立,三峡地区发达的巫医文化,都离不开盐卤,丹砂,白酒,这是三峡地区作为中国养生长寿文化的三块基石。
盐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基础物质。人类早期文明,非盐不兴,这是一条铁定规律。上古时期,以巫溪宝源山盐泉为中心的大宁河流域,是南方的主要产盐区,后来扩展到整个峡江地区和巴蜀全境。南方巴楚文明的强盛,根植于巫山大宁河流域的盐泉。
古代巴渝地区,往往盐丹并提,形成所谓盐丹文化。事实上,古代巴人聚集区皆产丹砂,核心区域为峡江和渝东南地区。从巴寡妇清经营丹砂的巨大成功看,重庆当时无疑是中国最大的丹砂产地。
酒既是食品,更能药用。巫医的一个源头正是酒。医,繁写本作“醫”,《汉书·食货志》谓,“酒,百药之长”。可见,酒与医药有内在联系。商周到唐宋,峡江地区盛产“清酒”、“巴乡清”、“曲米春”等名酒。明末清初之际,重庆人因战乱逃离家乡,白酒技术向西南转移,遂演成后来川南黔北的中国名酒金三角地带。
显而易见,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与人类文明的结合,成就了三峡地区早期人类养生长寿文化曾经的辉煌。
虽然,以巫山为中心的三峡地区,曾经是中国早期的养生长寿文化圣地,然而,到了巴寡妇清所处的战国时代,巴渝地区的养生长寿文化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呢?
聚居三峡地区时间最久、人口最多的巴人,其起源与三峡地区的盐丹巫医文化有很深的渊源。
大约商周之际,巴人开始崛起在大三峡这个舞台上。然而,巴人的起源,应该比这个时间早得多。
史载巴人的先祖伏羲,又称太皞。《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咸鸟”即是“盐鸟”,说明巴人起源与盐卤有关。
巴族始祖廪君,起源于长阳武落钟离山的 “赤穴”,这个赤穴就是丹穴,说明巴人靠采丹起家。《世本》明确说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又揭示出巴人与盐卤和巫医的渊源。
西周春秋时期,巴人凭借盐丹和巫医,在三峡地区站稳了脚跟。然而,继承盐丹巫医文化传统的除了巴人,还有居于三峡东边的楚人。
进入战国,崛起的楚国与巴国争夺盐丹资源,战争不断,双方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拉锯战。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中,巴人的活动中心开始从三峡地区溯江而上,逐渐转移到以今天的重庆为中心。于是,盐丹开采的重点也随之西移到三峡与重庆的长江沿线和今天重庆东南的武陵山脉。
巴楚之争,还带来了巴楚之间的文化融合,以至战国中后期,今天重庆东部地区的居民呈现出“半巴半楚”的结构。
战国时期巴人从三峡地区西迁和巴楚文化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三峡地区盐丹巫医文化的扩散,从此,早期形成于三峡地区的养生长寿文化圣地,迅速扩大到今天的重庆东部、东南部一带。
重庆,原来是中国养生长寿文化滋养化育的神圣之地。
出生于战国中后期的巴寡妇清,就生活在这样一片巫医氛围浓厚的大山大水之中,难怪,她拥有当时全国最多的不死之药,掌握着不为常人知晓的长生之术。
第五集 身世之谜(女怀清台)
虽然,巴寡妇清对中国传统的养生医药做出过巨大贡献,曾经享有过无与伦比的地位和荣耀,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史书的记载实在太少,以至于她的籍贯、姓氏、家庭、婚姻等,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人们在缅怀巴寡妇清的同时,总是渴望了解这位神秘女性的更多信息,这促使我们四处寻觅,希望能从历史尘埃露出的蛛丝马迹中,获得新的发现,进而最大程度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巴寡妇清。
女怀清台,这是秦始皇为表彰巴寡妇清而建造的古代建筑,标志着巴寡妇清的一生勋业和身份地位,堪称中国养生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可是,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希望登临女怀清台的时候,却突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原来,这种失落来源于一个巨大的疑问:女怀清台到底在哪里?
有专家推测,女怀清台在咸阳。孙皓晖先生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专门写到巴寡妇清的故事,书中有“巴蜀寡妇清,咸阳怀清台”之说,在他看来,女怀清台应该在当时秦国的首都咸阳。
然而,主流的观点认为,女怀清台的建造地点不在咸阳,而在巴寡妇清的家乡,今天的重庆。北宋名臣夏竦曾撰《女怀清台铭》,明确记载“寡妇清采丹擅利,以财自卫,始皇客之,为之筑台于巴蜀”。 夏竦还特别提到,当时就有人“延想往事,勒铭遗基”,说明女怀清台不仅在秦朝的巴郡之地,而且在当北宋时“遗基”犹在。
那么,女怀清台到底位于重庆的什么地方呢?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李泰,主持编写了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著作《括地志》,书中明确记载:
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
这则珍贵的史料,是目前已知的关于女怀清台准确位置的最早记载,也是唯一的权威记载。
这则记载的可信度是不容置疑的。一百多年后,唐玄宗时候的著名史学家张守节在其名著《史记正义》中,特意引用这则记载说明女怀清台的位置,为我们今天寻找女怀清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由此看来,女怀清台不仅在巴寡妇清的家乡巴郡,而且准确位置就在唐朝初期的“涪州永安县”。
那么,唐朝的“涪州永安县”, 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我们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找到了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永安县和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废止永安县的记载:
又析涪陵、巴县地置永安县。开元二十二年,省永安入乐温。
可见,唐初的永安县,是涪陵、巴县分别划出交界地带而形成的,最后并入乐温县。
根据史书记载,乐温县后来改名叫长寿县,即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至此,女怀清台的地理位置,终于有了明确的定论,就在今天的重庆长寿区境内。
然而,女怀清台位于长寿的什么地方呢?
在今天重庆市长寿区长江南岸,有一座高耸的山峦,当地人称之为龙寨山,据《大清一统志》和当地史志记载,这座山的顶部,就是当年的女怀清台。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寡妇坟。这件事实事情,对长寿人来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女怀清台,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登临凭吊之地。
明朝末年,著名社团复社的文学家金俊明,在登临女怀清台后大发感慨:
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自卫守能贞。祖龙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礼妇清。
清朝中叶,长寿籍著名将领胡超为女怀清台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访怀清台,台基并湮没。三径白云封,嶙峋森石骨。
1942年秋,历史学家郭沫若与考古学家卫聚贤一道,带人专程赴长寿江南的女怀清台遗址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郭沫若还特地找到当时的长寿县政府和一些当地富商商量,动员他们筹资修整女怀清台。
而今,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响应当年郭沫若先生的倡议,筹划重新修复女怀清台。
女怀清台的位置就在重庆市长寿区,那么,巴寡妇清的籍贯也在重庆市长寿区吗?
关于巴寡妇清的籍贯,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以致于在重庆曾经引起过不小的争议。有人主张,巴寡妇清的籍贯是涪陵或者彭水,但这些主张显然都是出于推测,没有任何可信的依据。
当前普遍的看法,巴寡妇清就是长寿人。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女怀清台历史以来就在长寿。自古以来,皇帝为表彰一个人的德业而修建石碑、牌坊等纪念性建筑,往往选择在这个人的故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巴寡妇清的籍贯理应是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而不可在其它地方。
除了籍贯之外,巴寡妇清的姓氏也一直是个谜。
一种说法,巴寡妇清有名无姓。清,是巴寡妇清的名字。但由于古代妇女地位卑微,因而没有姓氏。
另一种说法,巴寡妇清姓巴。依据是巴姓为巴人五姓之首,巴寡妇清乃巴人,当然就姓巴了。
还有一种说法,巴寡妇清姓清。依据是巴人起源之“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境内)有“清江”,古称盐水、夷水,是巴人母亲河,巴寡妇清家族当繁衍其岸边,以河为姓。
专家解读
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别婚姻,氏分贵贱。当时,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但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民众通称。自司马迁修《史记》起,姓氏合一。巴寡妇清数世擅利丹砂,资财不可计量,能养私人武装,受到秦始皇特殊礼遇,其家庭背景之显赫可想而知。可见,巴寡妇清不仅有姓,而且一定是大姓。
那么,巴寡妇清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呢?
有专家发现,巴寡妇清的姓氏,就藏在“女怀清台”四个字中。
“女怀清台”这个专用词语,有其特定的内涵。女,指性别;清,是名字;台,乃建筑。但“怀”字到底什么意思,却不易讲清楚。
专家解读
准确理解女怀清台的特定内涵,是破解巴寡妇清姓氏的关键。“怀”的词性,可作动词,可作名词。如作动词,则“女怀清台”应理解为“女子怀念巴寡妇清之台”,这显然不符合秦始皇立台之初衷。如作名词,作胸怀之怀,讲不通。如果当作姓氏之怀,文意就会立变通畅。
刘攽,北宋中期的著名史学家,曾协助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他在《女贞花》一诗中写道:“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可见,“女怀清”三字为巴寡妇清之称谓。
中井积德,是日本十八至十九世纪之际的史学家,他在研究巴寡妇清时有这样一个发现:“怀,疑女之姓氏。”
中外史学家的研究,让我们终于发现,巴寡妇清原来是一个怀姓女子,她的名字叫做怀清。
长期以来,巴寡妇清的家族背景,是学术界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巴寡妇清姓怀的确立,为我们了解巴寡妇清的家族背景,提供了新的依据。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称帝后,模仿秦始皇的措施,把全国各地的大姓人家迁徙到关中:
(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怀,是中国古代起源很早的姓氏,春秋战国时期,成了楚国的大姓,演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家族。从巴寡妇清家族很早得到丹穴,而且“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赀”的历史看,这个家族曾经从楚国西进到大巫山地区从事丹砂的开采经营,并掌握了先进的医术,并积聚了很大的家族势力。
然而,作为一个来自于楚国的大姓,怀姓又怎么变成了当时巴郡之地的一个大姓的呢?据专家研究,这与战国时期旷日持久的巴楚战争和峡江地区“半巴半楚”的人口结构有关。
显然,巴寡妇清家族,是一个从楚国进入大巫山地区经营丹砂和长生之术,进而又从三峡地区溯江而上,迁移到今天重庆主城周边的医药豪门。
有专家发现,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长寿二字命名的城市。而两千多年前,以经营养生长寿医药闻名的巴寡妇清家族,又曾经以长寿之地作为大本营,这两者之间,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吗?或者,他们之间是否还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呢?
专家解读
当今中国,还没有第二个城市名字叫长寿。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历史上凡是叫过长寿的地方,都曾经因为重庆的这个长寿而改名。如湖北钟祥,自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置长寿县, 唐宋因之, 存续时间长达800多年,明朝初年废止,显系让名于长寿。黑龙江延寿,清末曾经置长寿县,民国初年,因与今天重庆的长寿重名,于是从长寿改为延寿。
有专家分析,今天的重庆市长寿区,其名字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巴寡妇清。
历代《长寿县志》均记载长寿得名的原因,是因为“城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但是,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寿星众多,却没有人作出相应的解释。
随着巴寡妇清及其家族历史面目的日渐清晰,我们恍然发现,这座天下唯一名叫长寿的城市,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是重庆这个中华养生长寿圣地的核心区,巴寡妇清的出现,恰好是长寿曾经作为中华长寿圣地核心区域的标志。
不可否认,巴寡妇清及其家族在长寿经营的养生长寿产业,为长寿这片热土留下了宝贵的养生长寿文化传统。
汉代涪陵以丹砂出名,宋代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还在《东坡志林》中盛赞涪陵丹砂。事实上,今天的长寿,历史上长期归涪陵管辖,可见,长寿盛产丹砂的历史源远而流长。
养生医药在长寿的传承,还孕育了众多的长寿老人。
谯定,出生于长寿的北宋著名理学家,是一位高寿的智者,明朝大学问家杨慎曾经称赞他“年百廿岁,有婴孺姿”。
而今,在重庆市长寿区的城市中心区,有一个宽广的寿星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尊高大的寿星老人雕像,象征着这个地方人多寿考的历史和现实。
长期以来,人们对巴寡妇清作为寡妇的身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巴寡妇清的寡妇身份到底是怎么回事,却是一个不易说清楚的问题。
按照中国传统的一般性理解,寡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夫死不嫁;一种是离异独居。
然而,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简册,为我们重新认识巴寡妇清的寡妇身份,给予了全新的启示。
《王杖诏书令》是西汉文帝颁布的关于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其中有这样的条款:
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鳏;女子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寡。贾市毋租。
可见,秦汉时期,寡妇,是对六十岁以上无子女女性的特指。这样的女子经商,国家还会给予免税的优惠。
这,也许就是巴寡妇清真实的寡妇身份。
尽管,时至今日,由于史料记载的不足,人们对巴寡妇清的很多情况还不甚明了,但是,放眼历史长河,我们发现,两千多年来云遮雾碍的巴寡妇清,她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巴寡妇清,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医药养生大师,不愧是中国的养生长寿之祖。
2012年3月2日修改